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秘书长章程博士负责的《中国与中南半岛岩溶地质对比研究》国际合作项目,主要通过国际合作在东南亚开展有关岩溶方面的对比研究工作,项目执行周期为2012年1月—2014年12月。2012年拟与与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地下水资源厅合作,选择典型岩溶地下河流域开展地下水、洞穴联合调查与水文地球化学及碳循环监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试验与研究,建立1个地下水与碳循环监测站,对比中泰岩溶形态组合特征与发育环境差异。通过比选,重点地区分别安排在泰国曼谷西部北碧省普特(Phu Toej)流域、昆明大板镇黄龙洞流域。
2012年4月28日至5月7日中泰地质学家联合开展了首次野外考察和选点工作,中方陈伟海、甘伏平、何师意、章程等专家4人与泰国地下水资源厅地质学家联合在泰国北部媚宏颂(Mae Hong Song)峰丛洼地岩溶区、中部北碧(Kanchanaburi)峰丛谷地岩溶区、南部甲米(Krabi)滨海岩溶区三个候选研究区进行了实地踏勘,顺利完成了选点工作。共考察洞穴3个、泉点7个、地下河2条,取水样7个,完成地球物理探测剖面1条,获取地下水监测数据11组(含pH、水温、电导率、钙及重碳酸根离子含量等)。
通过此次合作,中方与泰方建立了项目的合作机制,泰国迫切希望与我国建立有关岩溶方面的合作研究与监测工作,以带动泰国地下水科学研究与洞穴旅游开发等行业。针对双方选定的重点工作区水点泰方将开展每月一次的监测与取样工作。
通过资料分析和实地考察, 基本摸清泰国岩溶分布面积与特征。泰国岩溶主要分布在泰国的西部,岩溶主要发育层位为奥陶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石灰岩。地表岩溶宏观形态有峰林平原、峰丛洼地等,坡立谷、斗淋、深尖溶痕等形态也分布广泛,地下发育有大型洞穴、岩溶泉、地下河系统等,洞穴沉积物形态丰富。岩溶地貌发育和区域地质构造关系密切。监测数据显示岩溶作用强烈。总体上,泰国西部岩溶区从北到南各具特色,特征鲜明,但研究程度较低,洞穴、泉水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有力支持,在泰工作期间也得到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地下水资源厅的大力配合与帮助,使得项目较好地完成启动阶段的工作任务。下一步工作方向是开展自动化监测、地球物理探测、洞穴调查,进行国际岩溶对比研究;工作重点主要是建立岩溶碳汇监测站,开展地下水自动化监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试验、研究;完成主要岩溶形态、水点及洞穴的详细考察和水土样采集工作;重点任务是建立岩溶碳汇自动观测站。计划8月份赴泰国进行水化学与碳汇监测建站工作,并开展普特(Phu Toej)流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区域洞穴及岩溶形态组合调查与研究。
泰国甲米省Sra Morrakot蓝泉(Blue Pool) 泰国甲米省Thanbok Khorani地下河
泰国北碧省Wang Krathae热泉 地球物理剖面测量
由自缅甸流向泰国媚宏颂外源水补给的Tham Lod洞 泰国媚宏颂探帕拉苏国家公园鱼洞泉
泰国甲米Ao Luk地区海上峰林 考察团合影 摄于泰国北碧省爱侣湾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