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国际合作

岩溶所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

来源:岩溶地质所 发布时间:2010-10-25

    应美国西肯塔基大学霍夫曼研究所所长Chris Groves博士、加拿大McMaster大学地理与地球科学系主任Pavlos Kanaroglou先生以及该校名誉教授Derek Ford先生的邀请,我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简称岩溶所) 姜玉池所长带领岩溶所代表团,于2010年9月8日-19日前往美国、加拿大,进行岩溶水文地质、岩溶地下水污染、岩溶景观及洞穴方面的考察和学术交流。此次出访的主要地点分别是美国西肯塔基大学、美国猛犸洞国家公园、加拿大尼亚加拉园区及附近工业废料污染区(McMaster大学研究点)。

  美国猛犸洞国家公园是美国著名的国家公园,猛犸洞是迄今为止世界最长的洞穴。访问猛犸洞国家公园期间,公园国际科学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Rick Toomey教授为代表团介绍了猛犸洞国家公园的发展历史、地质背景、开发保护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展望等,公园管理中心值班主任Mike Adams先生为代表团解答了公园探测、研究、监测、运营管理等问题,并表示愿与岩溶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随后的3天,代表团对猛犸洞及附近的落水洞平原进行实地考察,对洞穴系统的形成机理、年代、分布规律,以及平原区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西肯塔基大学,代表团陈伟海研究员对西肯塔基大学地理系师生作了题为《中国的岩溶景观与洞穴》的报告,大家对中国岩溶景观中的"天坑"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就天坑的形成过程、分布特点等进行了交流。期间,代表团一行还在Chris Groves博士的带领下参观了西肯塔基大学的荧光染色剂示踪实验室,并就双方今后进一步开展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进行深入讨论。

  在加拿大,代表团在McMaster大学名誉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前国际洞穴协会主席Derek Ford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加拿大最重要的白云岩含水层-尼亚加拉大瀑布含水层,就其分布特点,形成地质背景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参观了依赖尼亚加拉瀑布水能而建的水电工程,并介绍了该区水电站岩溶渗漏防治的先进经验与方法。代表团还考察了尼亚加拉园区附近的白云岩含水层及一个工业废料对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污染区,就岩溶地下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及监测、防治方法进行深入交流。

  此次出访,通过实地考察和对比,对不同地质背景和气候条件下岩溶水文-地貌洞穴系统的差异性发育演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岩溶地下水的污染途径及防治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向国外同行宣传了岩溶所和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深化了岩溶所与国外相关岩溶研究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关系,拓宽了合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