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中旬,应我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简称岩溶所)的邀请,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地理、地质系卢光辉教授带领由29名师生组成的访问团到岩溶所进行了为期7天的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和野外考察。
岩溶所副所长蒋忠诚、岩溶动力学研究室主任曹建华和张美良研究员首先作了题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中国岩溶概况及岩溶生态系统研究进展"和"洞穴石笋记录与古气候重建"的报告,并就岩溶所、岩溶动力学研究室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向来访师生作了介绍。
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地理、地质系6位老师卢光辉、雷鸿飞、黄志川、郭钦慧、吴乐群、黄瑞德分别作了题为"水到用时方恨少"、"荷兰北岸及台江内海变迁比较兼谈「地理想象」的限制"、"太鲁阁峡谷之地表作用过程"、"台湾南部沉积物传输特性"、"台湾的石灰岩地质"和"汶川地震震源研究"的学术报告。岩溶所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听取了报告。岩溶所袁道先院士亲临报告会场,提出指导意见,与报告人员进行热烈讨论。双方专家就水资源利用、岩溶动力学理论、岩溶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产生了很多共同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此外,岩溶所工作人员还陪同来访师生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详细了解了中国岩溶地质特征、发育和分布情况;游览了国宾洞芦笛岩、桂林市内最高峰尧山,领略了漓江的盛夏美景;并且考察了毛村岩溶实验场,了解了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岩溶地区干旱和内涝的发生情况及原理。
为了进一步增进和加强双方间的合作关系,扩大合作领域,建立有利于科研合作、学术创新的有效机制,经双方的友好协商与讨论,达成了诸多共识。7月21日在岩溶所601会议室,岩溶所所长姜玉池与来访专家代表签署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与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地质、地理学系科学研究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