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国际合作

亚洲北-中-东部三维地质结构及成矿规律研究工作会议在圣彼得堡成功召开

来源:地科院 作者:李廷栋 发布时间:2009-07-06

    2009年6月22-28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了“亚洲北-中-东部三维地质结构及成矿规律研究工作会议”。俄罗斯、中国、蒙古和韩国代表(哈萨克斯坦因故未能与会)共55人参加了会议。以董树文为团长、李廷栋为副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一行8人与会。会议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22-23日)是交流2007年12月在中国"三亚会议"(即第一阶段的第六次工作会议)上决定的第二阶段合作研究项目以来,各课题的进展情况与初步研究成果,以及今后的"工作日程安排";第二阶段(24-28日)是共同考察拉多加湖北岸索尔塔瓦拉地区的波罗的地盾早前寒武地质与成矿特征。
  6月22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各国代表团团长致辞和东道国全俄地质研究所所长O.Petrov讲话后,中方董树文作了"关于中国项目组的工作进展及初步成果"的报告,对“三亚会议”决定的第二阶段合作研究的5个课题与继续编制的5张专业图等各项进展情况及取得的初步成果,作了系统的概略介绍。22日下午-23日上午,有13位代表作了报告。中方代表耿树方、陈炳蔚和任留东分别作了“对'亚洲滨太平洋构造带的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成矿响应'课题初步研究的认识”、“中国南部大地构造格架及有关问题的新认识”和“大兴安岭南段部分矿区蚀变特征的初步研究”的报告。23日下午,由李廷栋院士负责召集四国关于第一阶段编图说明书有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工作日程安排”等方面的讨论会;范本贤研究员与俄、蒙代表共同研讨了完善编图数据库等问题
  6月24-28日,四国代表考察了拉多加湖北岸波罗的地盾索尔塔瓦拉地区(约北纬62 )早前寒武纪地质与成矿特征。在5天的野外考察中,实地考察了16个地质、矿产“观测点”,其中既包括基础地质的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变质岩、变质火山岩、基性岩、花岗岩、伟晶岩,也包括与上述岩浆作用相伴随而形成的有关矿产矽卡岩型铁、铜、铅锌矿,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产,以及大理岩、辉长岩等建筑石材。
  会议后期(6月27日下午)经过四国代表的充分讨论和协商,由四国团长共同签署了“会议纪要”,肯定了一年多来合作研究的初步成果,共同确认了今后的工作日程安排,并决定2010年的工作会议由韩国主办召开。
  “会议纪要”指出:由于第二阶段的合作项目“亚洲北-中-东部三维地质结构及成矿规律研究”是第一阶段合作项目“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编制”的延续,因此这次会议为合作项目的"第七次工作会议"(2010年的韩国会议将是合作项目的第八次工作会议)。会议对各国在过去18个月完成得研究工作表示满意,对第一阶段的成果出版的路线图达成共识。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会议不仅交流了初步成果、明确和落实了今后工作计划,而且更进一步体验到五国共同打造的国际合作“协调计划、分工实施、资金共助、资料共用、成果共享”模式越来越显示出的优越性及其生命力。各国代表拟“创作五国合作的歌曲”,“策划第三阶段的合作项目内容”(2010年以后)。
   会间27日,中方团长董树文与俄罗斯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署署长利多夫斯基赫(A.Ledovskikh)会谈,传达了汪民部长的问候,并落实了中俄两国联合进行"两极"(中国青藏高原和俄罗斯北极)地质考察的项目计划。

全体代表合影留念

董树文副院长主持会议

李廷栋院士作报告

耿树方研究员作报告

陈炳蔚研究员作报告 
  
 

任留东研究员作报告 
  
 

董树文副院长与全俄地质研究所所长Petrov交谈

各国代表团领导在一起

野外地质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