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院派代表参加“亚洲大火成岩省:地幔柱与成矿”国际研讨会
来源:地科院
发布时间:2007-10-30
2007 年8 月1 日 ~ 8 月16 日 ,应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分院地质和矿物学研究所的邀请, 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陈毓川院士、毛景文副所长、肖克炎、张作衡和杨富全等研究员以及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局总工程师董连慧教授一行 6 人前往俄罗斯参加了 “ 亚洲大火成岩省:地幔柱与成矿 ” 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议之前对俄罗斯 - 蒙古西山地阿尔泰晚二叠-早三叠纪成矿区进行了野外地质考察。本次研讨会是由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分院、地质与矿物学研究所和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等联合承办的,共有来自中国、蒙古、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越南、芬兰和俄罗斯等国的约 100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俄罗斯 - 蒙古西北部山地阿尔泰与我国 - 哈萨克斯坦的矿区阿尔泰相毗邻,是全球一个重要的成矿带,成矿时代具有多期性,矿化类型具有多样性,包括云英岩型 Mo-W 、 Sn-W , Li-Ta-Nb , Ag-Sb , Sb-Hg , Ni-Co-As , Cu-Co-W 等。考察内容包括俄罗斯境内 Dzhilkidal Ag-Hg-Te 矿床、 Altai-Sayan 钴成矿省中与 Yustid 杂岩体花岗岩类有密切时空关系的 Karagul Cu-Co-W 矿床、产于泥盆系火山沉积岩与细粒花岗岩和瓮岗岩有关的 Kalguta Mo-W 矿床和中上泥盆统砂岩和页岩接触带上热液蚀变岩型 Asgat (蒙古境内) -Ozernoe (俄罗斯境内)超大型 Ag-Sb 成矿带。另外,还考察了俄罗斯和蒙古境内的早寒武纪 Kurai 蛇绿岩套。我国新疆北部地区发育有同样的泥盆纪火山 - 沉积作用以及相关古生代和中生代岩浆侵入活动,因此此次考察为对比研究我国阿尔泰地区和俄罗斯山地阿尔泰地区的成矿条件,深化对阿尔泰地区中生代成矿作用的研究和寻找相似或相同类型矿床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这次历时 12 天的野外考察活动位于俄罗斯与蒙古接壤的高山区,虽然交通困难、车辆陈旧、供给不足、白天考察、夜宿帐篷,考察行程超过 2000 公里,但我代表团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精神,尤其是陈毓川院士和年轻人一样,始终工作在最艰苦的地方。
考察结束后,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代表团受到了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新西伯利亚分院院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Nikolai L. Dobretsov 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新西伯利亚分院地质与矿物学研究所所长 N. P. Pokhilenko 教授和副所长 A. Borisenko 教授等的会见,并认真地探讨了中、俄、哈、蒙边界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和环境。
在学术讨论会上,与会代表就亚洲大火成岩省近年来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地幔柱活动与成矿等热点科学问题进行了交流。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毛景文副所长和张作衡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 “ 东天山地区晚古生代多金属矿床:地质特点和相关动力学过程( Late Paleozoic Polymetallic Deposits in East Tianshan of Xinjiang,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Geodynamic Process ) ” 和 “ 新疆北部铜镍硫化物矿床地质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Geology and geodynamic setting of Cu-Ni sulfide deposits of northern Xinjiang, NW China ) ” 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会议期间,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代表团与俄罗斯方面就双方开展合作研究举行了专门会议,毛景文副所长代表矿产资源研究所与新西伯利亚分院地质与矿物学研究所 A. Borisenko 副所长及矿床岩石实验室主任 A. E. Izokh 教授等就双方合作开展关于泛阿尔泰地区中生代成矿的成矿条件对比研究、地幔柱与成矿的关系以及合作编图等事项进行了商谈,并达成了初步意向,双方一致同意尽快落实具体事宜和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