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方寸集》选登

长株潭城市群国土一瞥

发布时间:2022-06-15

一、对“大国土”理念的初期探索

2009年11月19日,我在国土资源管理改革与发展战略论坛上以《国土资源战略研究的起点和基点》为题做了发言。“起点”讲的是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条件下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计问题;“基点”讲的是“大国土、大资源、大地质”三个理念,“三大”各有丰富的内涵,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很紧密,它作为一个新课题还处于萌芽阶段。

这次为评估《关于共同推进湖南省国土资源工作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省部合作备忘录》)到湖南4天,在长沙看了新河三角洲的旧城改造、黎托片的新城区建设、隆平高科技园的金丹科技创业大厦,在湘潭九华工业园看了吉利汽车、全创科技、三星爱铭数码等企业,在株洲看了清水塘重化工业区的排污口、天元区马家河镇高塘村“迁村腾地”安置小区,并与各市政府领导座谈,时间不长,对3市探索“大国土”的实践留下较深印象。

3市“大国土”的先发之笔,是变城市的平面扩张为立体发展:①发展“楼宇工业”,通过“垂直加厚法”建筑向空中(姑且称之为“地空”)拔高的工业厂房,如长沙隆平高科技园内高100米(25层)的金丹科技创业大厦,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相当于园区前两年引进的11家中小企业占用面积之和,而节省土地325亩,株洲已建起20多万平方米高层标准厂房,都使容积率大为提高。②巧妙利用地形、坡度和高差,穿插立体组合,促成人车竖向分流,如新河三角洲车在下行、人在上头,从而实现交通组织效率和绿化效率最大化。③整合地下、半地下、地面与地上空间资源,优化建筑、道路、植被等用地布局,如居于武广、沪昆高铁交汇处的黎托片,把两个铁路编组站整合到一起,高铁上行、人行居中、地铁下行,通过立体叠加组织,节地率>40%,并促进人地和谐、人际和谐。④道路空间集约,长沙对全市待建道路重新优化设计,在不降低通行能力的条件下缩减路幅横断面,将获显著的节地效果。⑤反观清水塘重化工业区不仅常年向外排放多源污水,成为湘江的镉污染“大户”, 还依常年主导风向为轴线使下风向的株洲市区西南部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仅镉超标5倍以上的土地面积就有160平方千米,表明水、气、土的交叉污染也是“三维”的,因此污染防治必须立体化。以上5点,与土地利用的空间管制触类旁通。

这几天,耳闻目睹一些“大国土”理念和创意正在长株潭落地,并有良好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使人备受鼓舞。

二、以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性国土规划

就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而言,在湖南及相邻空间可能孕育着从小到大、3个层面的城市群:

1)经26年历练推出的长株潭城市群,呈三足鼎立的正三角形,画一个圆的半径约40~50千米,形成半小时交通圈。这是小长株潭城市群。它被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中译本第222页)视为中国城镇化中期阶段的典范。

2)长株潭向北、南扩张的“3+5”城市群,即长株潭+岳益常娄衡,呈倒三角形(或陀螺形),长轴半径约150千米,形成15小时交通圈。这是大长株潭城市群。

1)、2)合计,有3个问题值得关注:①“3+5”的核心区在3。从经济实力看,长沙的首位度无可置疑,但还不够;从经济结构看,现在三次产业排序都是二、三、一,率先转到三、二、一序次的当属长沙;从市际关联度看,3+5=8,长沙与5个市直接接壤,关联度最高,其次是湘潭、益阳(傍4市),第三是株洲、岳阳(傍3市);从交通枢纽性看,以株洲、长沙、岳阳居前,衡阳或有后发优势。②大长株潭城市群的二级城市集群或经济板块究竟是“3+5”还是“5+3”,“3+5”指长株潭(核心区)+岳益常娄衡(外围区),符合习惯认识;“5+3”指以湘江为纽带的长株潭娄衡(湘东中丘陵平原)+环洞庭湖的岳益常(湘东北平原湿地),这两个组团的地理区位和界线分明:前者已建立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湘中兼及能源原材料基地),居于全省的经济核心区域,后者作为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或可划为生态经济区。③关于“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定位,湖南“三个基地”的轮廓比较清楚,但能源匮乏,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和规模不足(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563%, 低于安徽25个、湖北5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列第三位);对“一个枢纽”要做具体分析。

3)未来跨省域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愿景,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两翼,长轴半径约300千米(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09年12月送审稿中,长江中游地区被划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往下游连着皖江城市带)。

以长株潭城市群或放大的“3+5”城市群为中心编制湖南省国土规划,是规划理念创新之举。要深谙城市群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的宗旨及其异同,力推两规划融合并向更高、更广、更综合的新台阶迈进。

三、湖南的广域区位背景和优势

居于上位的省级国土规划首要摸清省情,又要扩大视野,“跳出湖南看湖南”。湖南的地理区位有几点引人注目。

(一)位居长江中游南岸

20世纪80年代,对于中国的区域经济形成了横T字形点轴系统的重要判断,它荟萃着中华国土的优越空间。现在从北到南的沿海地带已成为国家的一级发展轴,长江流域的资源优势也十分明显。在T字形战略的横轴中,长江干流在中游有个W字形的中度曲折。W字形的两个凹:西边连着洞庭湖、东边连着鄱阳湖,凸起端是武汉市。洞庭湖和鄱阳湖都是通江湖泊,下面各有一个环湖城市带(或经济区):湘东北的岳阳-益阳-常德城市带、赣东北的九江-南昌-景德镇-鹰潭-上饶城市带,再下面分别是整个湖南省和江西省。这两个省的地形地貌相似:都是向北开口的簸箕形盆地,湖南西边是武陵山、雪峰山,属于中国第二地形台阶的东缘,南边都是南岭,湘赣边界的罗霄山为两省共有,江西往东是武夷山,与福建共有。江西1983年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结合省情提出了“山-江-湖”的整体概念,认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其中蕴含着国土整治的系统论思想和生态文明观,也逼近国土空间规划理念。湖南也有自己的“山-江-湖”背景,但没有上升到国土框架和系统工程的层面。现在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以建设“两型社会”为目标编制省级国土规划,可以说抓住了“牛鼻子”,与此同时,不妨分层次考虑与“山-江-湖”系统怎样结合的问题。如连接山和湖的湘、资、沅、澧4水,湘江流域管理与湘东和湘南、资江流域管理与湘中、沅江流域管理与湘西、澧水流域管理与湘西北地区都有紧密关系, 也是省域国土规划不可忽视的。

此外,就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两横三纵”和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的“两横两纵”来说,湖南占着“一横(湘东北一隅沿江)一纵(京广线纵贯全省)”,在交通枢纽上各有地利:京广线从北往南有两个一级“大十字”:第一个在郑州(陇海线与京广线交汇),第二个在武汉(长江与京广线交汇),成为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湖南没有一级“大十字”,在京广线590千米湖南段却有4个二级“大十字”成串纵列:第一个在岳阳(长江与京广线交汇),其地位虽逊于武汉,岸线也短,仍有可释放的交通运输潜力;第二个在长沙(沪昆线与京广线交汇),潜力也很可观;第三个在株洲(杭昆线与京广线交汇),早已成为南方重要交通枢纽;第四个可能落在衡阳(未来厦昆线与京广线交汇,又是湘桂线的重要节点),合成二级“大十字”链。以上,除岳阳沿江濒湖外,京广线150~160千米路段上由后3个枢纽构成向东开口的“喇叭形”大通道,为国内仅见。另外,后3者都有湘江(千吨级船舶)航运之利,通达空间可谓远近咸宜。现在的不足在于空运,长沙黄花机场在广州白云机场(首位枢纽空港)和武汉天河机场(区域枢纽空港)南、北夹峙下,作为中型支线空港在民航“轴-辐”网络模式中入不了“轴”。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还有生态战略上的“两屏三带”、优势农产品主产区上的“七区二十三带”,立足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的湖南都有可圈可点的一席之地。

(二)“泛珠三角”成员

2004年广东首创“泛珠三角”经济区域概念,6年来“9+2”经济交流合作活动不断。2008年“9+2”的经济总量超出东盟10国水平,国土经济密度为东盟的两倍多。湖南GDP在“泛珠三角”9省(区)中居第三位,地理上毗邻广东、广西,与两广的经济、社会、文化关联度比较高,算不算“泛珠三角”的紧密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2010年正式启动后,有望形成2.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湖南有无通过广西(历经6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主办方) 或泛亚铁路东、中线进入东盟的战略谋划?

(三)2009年7月中国海洋论坛上提出的“近海省”概念

在陆海关系上,美国本土被称为半环形的“滨海之国”,中国则是东南向的“滨、近海之国”。除了沿海省(区、市),近海省(区、市)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海省(区、市)分3类:以中部近海省(区、市)居多,西部近海省(区、市)较少,近海边疆省(区、市)也少。充分利用沿海省(区、市)和近海省(区、市)的地缘关系,推进港口-腹地一体化,既有助于拉动内需,也有利于相对均衡发展。

湖南在中部地区中是多向性最高的一个近海省,其陆海关系是“四面通海、出四海”。“四面通海”指的是往北入洞庭湖可以通江达海,往南走珠三角可以下海,往东通过规划中的厦昆线到海西区可以入海,往西南通过湘桂线、洛湛线也可以入海。“出四海”指的是从长江口出东海,从海西区出台湾海峡,从珠三角出南海,从雷州半岛两岸出北部湾。这种扇面优势在近海省(区、市)里是罕有的,结合省内分区各有地利,如环洞庭湖区有通江优势,湘南3市更贴近珠三角或北部湾,对低成本物流的走向值得认真研究。

有专家主张把两湖纳入珠三角辐射范围,湖广高铁开通或将强化这样的呼声。究竟是立足多向性还是专注一头,也值得比较研究。

(四)2009年8月提出的中国经济核心区问题

在《中国经济核心区在哪里》的学术论文中,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两位作者基于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两大平原中12个省(市)的32个制造业城市的统计分析,划出了“上海-北京-长沙”的大三角形核心区。湖南虽然入围,但在32个制造业城市中只占两席(长沙、常德),处于大三角形的非核心端元和核心区的边际地位。尽管如此,这个大三角形仍给湖南的未来发展及多向选择以新的想象空间。从国土开发强度看,经济核心区12个省(市)普遍高于非核心区,而湖南2008年的国土开发强度(6.56%)在中部地区入围省的同年数据:河南(13.20%)、安徽(9.71%)、湖北(7.53%)、湖南(6.56%)、江西(5.72%)中属于较低之列,表明还有相当的开发潜力。

以上4点的(一)、(四)都立足于长江中游流域,(二)侧重“泛珠三角”合作,(三)强调多向性,三者各有长短,在(三)的前提下可以融合。长株潭城市群向北融入长江中游区域虽居西翼,但将分享T字形横轴即长江航运和中游经济带之利(从微观上看,岳阳在江东的50千米岸线值得关注),密切与皖江城市带以至长三角的经济联系,参与未来“泛长三角”经济合作;向南作为“泛珠三角”重点的“粤湘地区”已经6年,有条件进入“西江经济带”和北部湾经济区并进一步在CAFTA中寻找市场空间;基于多向性再放宽视野,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与东部沿海的长三角、台海西岸、珠三角(连同粤北、粤东、粤西城市群),中部地区的武汉、环鄱阳湖、皖江和中原城市群(覆盖中部“六圈”的5/6),西部地区的北部湾、成渝经济区(重庆市)和黔中城市群建立“1+10”的1日直通圈,湖南全方位的广域经济合作就会出现新的局面。

总的看来,湖南以中部地区偏南、西的特定区位,跨长江、珠江流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中上,国土开发强度、经济发展速度、区域创新能力中等。2004年以来进入快车道,形势看好,现着眼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强调既要提速又要提质的理念,是有远见的。通过这次短期、短途调研,对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和长株潭3市领导围绕国土资源管理规范和创新付出的努力抱以期待。

原载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导刊》2010年第1期,标题为《区位湖南的“大十字战略”——方克定长沙纵论大国土资源观》。本文原标题为《长株潭城市群国土一瞥——从国土资源战略角度谈湖南省发展》。2009年12月8日至11日,国土资源部原部长顾问、国家行政学院原教育长方克定,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院长姚华军等一行9人来湘检查评估《关于共同推进湖南省国土资源工作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备忘录》省部协议相关内容。发言于2009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