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碳汇创新中心”)成果交流会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召开。
会议围绕碳汇技术研发、成果应用转化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并在“碳汇技术创新”“碳汇市场化机制”“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形成多项共识和建议,为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唐菊兴等参会。
会上,于贵瑞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教授分别以“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及碳汇功能时空格局观测研究”“土壤碳库系统稳定性的表征与调控”为题作专题报告。
碳汇创新中心主要负责人系统汇报了碳汇创新中心成立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有力支撑典型生态区域碳汇评估、积极促进固碳增汇与生态修复协同增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路径。
会议指出,碳汇创新中心历时3年,聚焦自然资源碳汇调查监测、固碳增汇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三大任务,系统查明了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南方丘陵区及典型流域自然资源碳储量,形成自然资源碳汇调查与固碳增汇技术方法体系;依托碳汇技术创新,获批建设云南省自然资源碳汇与碳资产技术创新中心;与2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碳中和试点示范,有效推动自然资源碳汇从“隐性资源”向“显性资产”转变,有力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双碳”目标和地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议由指挥中心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承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直属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云南大学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专家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