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发展研究中心、环境监测院、水环所,2025年地质调查工作这样干

发布时间:2025-04-11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部署,认真落实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要求,近期,中国地质调查局各局属单位陆续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总结2024年成绩,部署2025年任务。各局属单位在过去的一年取得了哪些成绩,今年将开展哪些重点工作,我们一起来了解——

发展研究中心

2024年成绩

202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参谋、支撑、服务作用不断凸显。支撑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效显著,地质发展战略研究成果丰硕,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境外地质研究取得积极进展,支撑深地重大专项迈出坚实步伐,有力支撑局机关综合管理工作,大力推进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向纵深推进,地质文化建设有声有色,营造了团结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

2025年重点工作

重点抓好十一方面工作:

提高政治站位,全力推进中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

大力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助力完成找矿行动“十四五”目标任务;

持续深化地质发展战略研究,着力打造高端地质智库;

加强地质资料集成与共享,不断提升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

优化境外地质研究工作布局,支撑服务地质调查国际合作;

精心做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

高质量支撑局机关综合管理工作;

全面落实地质调查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要求,大力提升治理能力;

加大科技项目申报和成果转化力度,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引领保障事业发展行稳致远。

环境监测院

2024年成绩

过去一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全面完成2024年度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取得可喜成绩。科技创新工作连续三年获评局系统优秀;国家地质安全监测预警网基本建成,国家地下水监测二期工程申报取得实质性进展,牵头支撑编制并发布《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年)》,牵头完成的国土空间自然生态监测评价获评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文领军期刊;喜获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2025年重点工作

要持续坚持地质调查工作“三性”基本定位,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深入组织开展学习讨论,提前谋划“十五五”业务发展规划。全面做好五方面的工作:

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支撑能力,高水平服务防灾减灾。支撑建成自然资源“一张图”灾害监测预警场景,支撑编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完善研发新一代智能监测预警设备;

系统推进水资源国情调查,服务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编制《国家水资源调查报告(2024)海洋水和大气水资源》,持续推进监测二期工程申报,做好工程建设组织实施工作,持续做好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技术支撑;

扎实推进生态地质调查,服务区域重大战略。全力支撑编制年度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推进全国自然生态资源监测评价预警体系建设和《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发布实施;

务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强化行业技术引领。支撑打造“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监测预警”和“水资源与自然生态系统响应”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加强“地质云”环境监测节点建设与运行维护;

全面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水环所

2024年成绩

2024年,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责任文化年”活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引领发展,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在水工环基础地质调查、水工环地质公益服务、地质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积极构建“厦门+正定”一所两翼基地新格局。

2025年重点工作

2025年重点谋划部署八方面重点工作:

着力加强水工环基础地质调查。开展重点流域、资源基地水文地质与水资源国情调查和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推进干热岩原位强制循环换热与高效热伏发电耦合技术攻关;

着力提升水工环地质公益服务水平。开展国家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支撑服务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开展生态地质和地质碳储调查,服务“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

着力推进业务体系建设。调整优化业务布局,强化项目管理责任落实,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与应用,为现代化业务体系建成提供坚实保障;

着力建强水工环地质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平台能力建设,加强科技项目申报和成果转化,提升国际合作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水平迈上新高度;

推动现代化治理体系跨越式迈进。持续推进行政、财务、人才、装备治理体系建设,统筹发展与安全;

持续推进科研基地和装备保障建设。优化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加快推动野外地质条件装备建设;

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着力打造新时代地质文化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