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新华网:我国首批滨海湿地全球观测网运行成果发布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9-09-24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9月22日在青岛举行的鳌山论坛—“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研讨会暨世界海洋大会海洋生态地质分会上发布了我国首批滨海湿地全球观测网运行成果。数据显示我国四个全球滨海湿地野外监测站点运行良好,并与国际数据开始共享。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滨海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于2018年在我国辽宁盘锦、山东东营、江苏盐城新洋港和四卯酉滨海湿地建设了4个滨海湿地增温研究全球观测网野外监测站。这4个监测站布设于我国北方芦苇和互花米草植被类型的滨海湿地,与美国佛罗里达湿地、西班牙埃布罗三角洲以及丹麦斯凯灵恩半岛湿地建设的监测站共同组成了全球典型滨海湿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网,可以开展全球不同纬度带、不同生境、不同历史演化阶段的湿地生态系统对比研究,为全球科学家解决滨海湿地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平台。

 

江苏盐城新洋港芦苇监测站 

 

江苏盐城四卯酉互花米草监测站 

 

山东东营芦苇监测站 

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叶思源介绍说,监测对象包括滨海湿地的大气、地表水、孔隙水、土壤和植物等多圈层多要素。自动监测的内容包括增温和非增温条件下的光合、生态系统呼吸、硫化氢释放通量以及地表高程动态变化,现场调查的内容包括生物量调查监测、表层土壤和孔隙水取样、环境理化参数初步测试,以及芦苇生境区大气下垫面的二氧化碳、水分等物质和能量交换监测等。监测站可持续地产出数据,每站每天可获得46个观测参数的监测数据,自2018年5月至今4个站累计获得约7600万组数据,总数据量超过30G,大部分数据可以实时在线观测,并通过“地质云”共享下载。监测站运行一年多以来,通过连续观测收集环境气象数据,设置增温情境对比研究增温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发现增温装置在生长季能够平均提供0.8℃的增温幅度,温度的改变显著影响了湿地的生态环境,增温还会引发虫害和倒伏现象。据估计,生态系统生产力在增温影响下降低了34%。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将监测网覆盖至更多类型的湿地,同时利用全球观测网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以及气候变暖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研究。”自然资源部有关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