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中国最古老大陆的时代和演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刘晓慧 发布时间:2019-01-09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8日召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项目“中国最古老大陆的时代和演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的项目“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之一的项目“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成矿作用与找矿突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予刘永坦院士和钱七虎院士。

据悉,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合计285项(人)。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7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3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23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8项。5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在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地球科学组获奖项目中,荣获二等奖的4个地学组项目分别为:“中国最古老大陆的时代和演化”、“纳米材料的选择性吸附环境污染物机理及水相分离功能调控”、“大洋能量传递过程、机制及其气候效应”、“亚洲中部干旱区多尺度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与机理”。

“中国最古老大陆的时代和演化”项目主要完成人为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万渝生、刘敦一、宋彪、伍家普、沈其韩。

据了解,该项目大力发展高精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针对华北克拉通最古老岩石记录和早期陆壳演化课题,进行了持续的寻找确认和系统的深入研究,发现大量始太古代-新太古代早期陆壳物质,揭示了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壳生长演化的规律和阶段性,取得重要进展和创新性成果。该项目在鞍山发现38亿年岩石,为全球最早期陆壳发现和研究做出重大贡献。与全球范围迄今仅有的北美、格陵兰和南极等3处38亿年岩石主体为英云闪长岩不同,中国鞍山38亿年岩石主体为奥长花岗岩,提供了地球早期岩浆作用多样性的直接证据。38亿年石英闪长岩的发现则表明地幔添加在那时存在。Nd-Hf同位素组成特征揭示38亿年鞍山就存在壳内再循环作用,为发现更古老陆壳岩石提供了线索。3个31亿~38亿年杂岩的详细解剖表明该区长期处于高热状态,华北克拉通至少在31亿年前板块构造体制未起作用。该项目系统揭示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大陆形成演化规律。在华北克拉通其他地区发现大量26亿~33亿年岩石和26亿~38.5亿年锆石。首次确定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多期次构造岩浆热事件,系统总结太古宙物质时空分布规律,确定BIF铁矿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提出27亿年花岗质岩石在华北克拉通广泛分布的新认识,对于确定全球巨量陆壳物质增生的同时性意义重大。首次划分出3个古陆块(≥26亿年),识别出~25亿年巨型线性构造带,为板块构造在25亿年前已起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揭示了华北克拉通与全球其他典型克拉通的异同。该项目率先系统开展离子探针U-Pb锆石年代学研究,确定其主体形成于古元古代中晚期,而不是传统认为的太古宙,并普遍遭受古元古代晚期强烈构造热事件。改变了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历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