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石家庄10月22日电(记者谢宏)在第14届全国矿床会议上,我国著名矿床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我国著名矿床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终身成就奖。
第14届全国矿床会议,以“开创绿色勘查新格局 构建矿业发展新途径”为主题,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河北地质大学等7家单位承办,于10月19日至22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翟裕生、侯增谦,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郑绵平、陈毓川、蔡美峰、毛景文,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严光生,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地勘单位等1500多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会议。
60多年来,翟裕生院士辛勤耕耘在地质科研和地质教育战线上。科研上,他孜孜以求,潜心钻研,在矿床学、矿田构造学和区域成矿学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我国矿床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教学上,先生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育出大批优秀地矿人才。
陈毓川院士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区域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及矿产勘查工作。他深入研究广西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为指导找矿、总结成矿规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系统研究宁芜、庐枞、南岭及全国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提出了宁芜玢岩铁矿成矿模式,在国内开拓了区域矿床成矿模式研究领域;他总结了华南花岗岩有色、稀有矿床及陆相火山铁矿成矿规律,促进了全国火山岩区及花岗岩区地质找矿;与程裕淇院士等研究出矿床成矿系列概念,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区域成矿理论。
“我们所从事的矿产资源学科,既有基础研究创新的一面,更要支撑国家的经济发展。矿床学也称为经济地质学,就是发现‘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开发利用的石头’。”毛景文院士在开幕式致辞中说,在国际上找矿的目标就是找大矿、找富矿、找浅矿。找矿的目标是中高山区和浅覆盖区,研发新技术,开展500米或者1000米以浅的立体找矿,包括空中层面的航空地球物理技术、遥感技术,地面地质、地球化学和红外光谱技术,地下地球物理、植物地球化学、红外光谱和钻探等技术。通过科学技术创新,研发出中高山区和浅覆盖区找矿勘查新理论和新技术,发现新矿产资源,发现新类型矿产,开拓绿色勘查新技术,研发超大富矿的深部勘查技术,攻克难选冶矿产的新技术,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矿业界同行合作,发现、勘查和开发更多更好的矿产资源,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侯增谦院士到会祝贺,并发表讲话。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严光生代表局致辞。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毛景文院士发言。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所长陈仁义主持。中国地质大学校长邓军教授宣读了两位院士终身成就奖颁奖词。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京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对《矿床地质》2篇最佳论文进行了现场点评。
据介绍,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终身成就奖,授奖对象是长期从事矿床学领域相关工作的老院士、老专家,包括在矿床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对推动矿床学学科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矿床地质工作者;在地质找矿和矿产勘查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矿床地质工作者;对矿床学学术交流与科学普及作出杰出贡献的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会员。
大会同时颁发了《矿床地质》最佳论文奖,该奖项授奖对象是近两年在《矿床地质》期刊发表的优秀论文。其目的是重视学术论文质量,鼓励矿床学研究回归本真,引导矿床学理论研究面向找矿勘查与生产实践。
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新时代矿床学学科的发展定位,应以支撑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为己任,发展成矿理论,推动勘查技术方法进步,解决矿产调查与勘查过程中的科技问题,促进找矿突破。为此大会倡议:一是《矿床地质》研究论文首先必须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翔实、客观研究,并附有矿区大比例尺地质图、典型勘探线剖面图、必要的素描图或照片、采样位置信息等基本要素;在查明成矿作用和矿床成因基础上,应对其找矿潜力和找矿方向提出意见,切实对矿产勘查起指导作用。二是矿床学研究应在关注矿床地质属性的同时,注重矿床的经济属性和生态环境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