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海域空间广阔,海洋资源丰富。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壮大海洋经济,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很多民主党派的提案中将目光聚焦在海洋科技、资源普查以及南海深远海观测等方面。
其中,九三学社中央提出《关于开展全国海域资源普查的建议》。建议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域空间开发利用规模大幅度增长,海洋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海洋开发强度、海域使用规模快速膨胀,压缩了传统海域空间,降低了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加之由于缺乏对海域资源价值的合理评估,难以建立海域自然资源的资产价值账户,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推进缓慢,无法适应海域管理的新要求。海域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双重压力,要求尽早全面、准确地掌握海域现状数据。目前,我国对于土地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等都开展过不同程度的全国性调查工作,但从未对海域空间资源开展过系统调查研究工作,仅2007年在“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工作中涉及到海域现状调查中的使用现状一部分。我国海洋资源调查工作严重滞后,对制定国家海洋开发战略、优化海洋产业布局、科学配置海域资源及强化海域综合管理带来不利影响。为此,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尽快全面开展我国海域资源首次普查。利用国家海域动态监管系统,在对现行用海数据分析基础上,对全国海域现状进行现场核查,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范围内的沿海滩涂、海湾、海岸线等海域空间资源数量、品质基本情况;摸清海域使用权属、开发利用方式、海洋产业布局等海域开发利用情况;深入评估海域资源价值、开发潜力,逐步建立海域资源实物、价值两个账户。
致公党中央在《关于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案》中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必须发挥好海洋科技服务业的关键环节和战略保障作用。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海洋科技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存在技术整合能力不强、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足、服务标准以及信用体系等建设水平不高等发展瓶颈,需要政府、行业和科技服务企业共同探索,破解难题,实现跨越。为尽快提高我国海洋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致公党中央建议发展“海洋+”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综合科技服务。鼓励海洋类科技服务机构开展跨区域合作,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围绕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全链条的海洋科技服务;围绕海洋产业发展需求,整合涉海类科技服务资源,开展海洋专业化综合科技服务,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集成服务商。
农工党中央在《关于在南海建立深远海可持续立体观测系统的建议》中提出,立体深远海观测系统能为大型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如石油平台、港口码头、跨海大桥的总体指标和设计提供精确数据;为深远海气候、水体立体监测及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提供支持;为研究海洋环流、内孤立波、温室效应、海洋生物创造更好的条件。新型深远海可持续立体观测系统,能达到对海表、水体、海底进行立体、独立观测和实时回传数据的目的。南海及深远海长期观测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深远海可持续立体观测系统,建立可对海表、水体、海底基进行立体观测的独立观测节点,应用于深远海实时观测和数据回传。为此,农工党中央建议协调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研究,加大对深远海立体观测系统的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