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深化改革,全心全意服务社会

——中国地质学会6年改革创新发展纪实之四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周铸 发布时间:2017-11-22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基本方略和战略部署。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要求,是中国地质学会在近几年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据了解,2015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对全国社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年7月,中国科协印发了《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又对全国学会深化改革作出了整体部署。

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表示:“根据中央要求,中国地质学会近几年积极转变职能,发挥平台优势,通过开展一系列服务工作,在服务社会、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会服务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据介绍,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中国科协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中国地质学会根据自身职责和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订了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对学会具体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做出了安排,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2016年在中国科协组织的考核中,中国地质学会的改革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并被中国科协授予“提升能力建设优秀社团”,成为全国学会深化改革的先进典型。中国科协网以“看中国地质学会如何修炼六大神功,提升学会服务能力”为题进行了报道。

主动作为,承担政府职能

承担政府转移职能是中国地质学会立足自身实际深化改革发展的主要工作之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科协深化改革、承担政府职能的总体安排,中国地质学会被确定为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的43家全国学会之一。学会的分支机构和省级地质学会也主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任务,开展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工作,为行业发展提供有效科技支持,推动了学会科技服务工作社会化的发展。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中国地质学会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地勘行业各部门地质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围绕着如何实现找矿突破提对策、提建议,并将意见建议汇总成册提交给国土资源部,供领导决策参考。

2012年到2016年,中国地质学会又先后组织陈毓川、彭苏萍等院士专家赴福建、天津、河北、贵州、甘肃、陕西开展调研工作,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重大地质环境问题、“一带一路”地质工作合作等议题,在与所在省、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提出咨询建议,受到了高度重视。

按党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中国地质学会组织有关专家高质量完成了《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地学开发领域实施情况的评估报告,组织有关专家完成了我国未来10年地质类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的专业和建议人选目录咨询报告,受到了中国科协充分肯定,彰显了中国地质学会在全国地勘行业中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中国地质学会作为主持单位,还积极开展了对非国家经费来源、自筹经费完成成果的评审工作,接受地勘行业有关单位的委托,对所完成地学科技成果、找矿成果进行第三方评审鉴定,评审程序规范、公正、透明,得到相关单位和成果持有人的赞誉。此外,中国地质学会还组织推荐专家积极参加国家、地勘行业中的各类科研项目、科技平台、科技成果奖项、人才奖励等评审工作,为今后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积累了经验。

发挥优势,服务社会民生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中国地质学会还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特别是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号召广大会员积极投身救灾一线,参与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例如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救灾中,中国地质学会两个分支机构荣获先进集体,10多位会员荣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广西柳州帽合村、桂林瓦窑航道局先后发生严重的岩溶塌陷灾害,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研究解决塌陷问题;2013年,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组成专家组,奔赴四川雅安参加抗震救灾工作;2014年,云贵川岩溶石山地区大旱,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专家奔赴抗旱救灾一线,打水井、修渠道;地质灾害专家委员会积极投入到云南、四川芦山、都江堰等7次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防治咨询服务,得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称赞;地质力学、物化探专业委员会也围绕自己学科范围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扬。

2015年,贵阳发生山体滑坡、陕西山阳县发生山体滑坡和浙江丽水山体滑坡等,学会组织专家组在现场开展应急支撑服务,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充分认可。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中国地质学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促进地质科技繁荣发展、地质科技普及推广、地质科技人才成长提高、地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搭建平台、设计抓手,坚持完善职能、开拓创新,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任重道远。”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表示,下一步,将积极做好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调研、协调等相关工作,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拓展新领域、展现新作为。

接轨国际,开展教育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

据朱立新介绍,我国大学本科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起步于2006年,是我国工程师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6月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预备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大学本科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加入《华盛顿协议》,对于我国工程教育乃至工业界都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朱立新表示,我国工程教育将采用与《华盛顿协议》具有实质等效的人才培养国际标准,其认证体系和认证结果也将得到《华盛顿协议》签约国家和地区的认可、采信,这也为我国专业认证的工程师走向世界提供了国际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为我国职业工程师制度和人才国际流动打下了基础。

据了解,2013年,教育部、中国科协赋予中国地质学会开展我国高等院校地质类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职责。“承担此项工作,意义重大,责任也重大。”朱立新说,“早在2007年,中国地质学会在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国土资源部和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参与全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是最早参与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工程专业教育认证的全国性学会之一。”

承担该项职责后,中国地质学会积极筹备,组建了“地质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工作组由来自高校、行业企业、行业主管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等相关单位推荐的15名专家组成,同时根据有关要求,制定了《地质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管理办法》,明确了试点工作组、认证专家及秘书处成员的组成原则、工作职责及工作制度,为日后开展认证工作管理和监督奠定了基础。

2013年以来,中国地质学会圆满完成了同济大学等20所高校,29个专业的现场考查专业认证工作。在进校实地考察工作中,积极安排见习专家和见习秘书随考察组共同完成考察任务,使专家们在“实战”中接受了锻炼。2016年,先后组织16名专家和5名秘书参加了认证协会的专题培训。学会还制定了《专业认证专家考核暂行办法》,对认证专家培训和进校考察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管理办法。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中国地质学会高质量地完成了相关认证工作,在今年9月举行的中国科协认证工作评估会上,中国地质学会被评为优秀。截至目前,中国地质学会已经先后对全国20多所地质类院校的30多个专业进行了本科教育专业认证,为我国2016年顺利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历资格互认的《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做出了贡献,受到了教育部、中国科协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