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调查将进入九船竞发时代
“海洋地质十号”出坞下水
6月28日上午,地质调查船舶设计与建造的最新成果——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海洋地质十号”综合地质调查船,在广东东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顺利出坞下水。这意味着,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保障工程”配套装备项目中的3艘调查船已全部出坞下水,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调将进入“九船探海”新格局。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钟自然说,该船填补了我国小吨位大钻深海洋地质钻探船的空白,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地质调查和科考船舶平台,整体提高海洋地质调查精度,提升了海洋地质调查能力,也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综合调查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下水仪式现场
丰富我国海洋地质调查技术体系
当天,“海洋地质十号”举行了隆重的下水仪式。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岩峰出席仪式并致辞;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经济师骆庆君宣读了“海洋地质十号”船命名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为“海洋地质十号”船出坞下水敲香槟。
在当天上午举行的海洋地质保障工程配套装备项目工作汇报会上,钟自然指出,“海洋地质十号”的建造是海保配套装备项目的重要内容,提升了我国重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能力,助力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同时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积累了宝贵经验。
海洋地质调查又添一利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钟自然指出,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必须配置世界一流的地质调查装备。
一流的地质调查装备究竟性能如何?记者有幸亲临一线,见识了这一出坞入水的海洋地质调查利器。
“海洋地质十号”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是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水文环境等多功能调查手段为一体的综合地质调查船。船身总长75.8米,宽15.4米,深7.6米,结构吃水5.2米,排水量约3400吨,续航力8000海里,定员58人;调查船采用电力推进全回转舵浆,二级动力定位等世界先进航行及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在全球无限航区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工作。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装备管理处副处长柯胜边详细介绍了“海洋地质十号”的配套装置。“海洋地质十号”综合调查船配置了我国首套自主研制的举升式海洋钻探系统,通过设计优化及技术创新,钻探能力可拓展一倍。船舶建造过程中,吸纳了国际同型调查船舶设计建造的最新成果,对国际先进调查技术通过引进、整合、优化与提升,采用模块化科考设备布局,配置有无人无缆深潜器(AUV)、综合导航定位系统、海洋重力和磁力测量系统、单波束和多波束测量系统、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海床静力触探系统(CPT)、大能量电火花震源系统、四波束侧扫声纳测量系统、超短基线水下声学定位系统、温盐深探测系统(CTD)、深水多普勒海流测流测像系统(ADCP)和数字罗经系统等国际主流、前端调查设备20台套,在全船调查手段的统筹布局、调查设备兼容与效能提升等方面,体现出高精度、多功能、综合作业能力强等特点。
与“海洋六号”、以及前不久下水的“海洋地质八号”、“海洋地质九号”比较,“海洋地质十号”最大的特点就是,除了可以进行高精度的海洋地质、综合地球物理、水文及物理海洋等方面的综合调查外,还具备钻探能力,装备了我国自主设计建造,拥有1200米钻探能力的举升式海洋钻机。未来可在水深1000米以内的海域开展钻探取样工作,也可兼顾在浅水区域钻入较深地层(最大可达400米)。主要可以开展海洋钻探、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海岸带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等工作。
这些船各有特点,调查能力各有侧重,分别针对不同调查目的,开展不同任务的海洋地质调查,共同组成我国深海探测的立体技术体系,未来将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地质科学技术支撑。
下水仪式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广州举行了海洋地质保障工程配套装备项目综合地质调查船项目工作汇报会,项目承担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秦绪文汇报了建造情况,广东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孙轲汇报了建造及下水准备情况,中国船级社验船副总经理陈林龙报告了下水条件核定情况,并举行了建造节点确认签字仪式。
将形成“九船探海”新格局
“海洋地质十号”投入使用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形成“九船探海”的新格局。钟自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要坚持目标导向,确保“海洋地质十号”与八号、九号年底前如期入列;二要坚持统筹协调,科学合理地安排9艘船的调查任务;三要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创新平台建设。
据了解,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是“海洋地质十号”船建造项目单位。该船由中船工业第七〇一研究所于2014年开始设计,2015年10月,广东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点火开工建造。下水后将进入舾装和设备海试阶段,预计在今年年底,将与“海洋地质八号”、“海洋地质九号”调查船一起入列投入使用。届时,将与现有的“海洋六号”、“海洋四号”、“探宝号”、“奋斗四号”、“奋斗五号”、“业治铮号”调查船一起,构成中国地质调查局覆盖浅水、深水及大洋等全海域海洋地质调查船舶及技术装备探测体系,海洋地质调查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东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中船工业第七〇一研究所、中国船级社广州分社及监理公司等领导和有关负责人出席了“海洋地质十号”下水仪式。
信息链接
“海洋地质八号”:2017年2月28日下水。总吨6785吨,最大航速大于15节,自持力45天,续航力为16000海里,适用于全球海域,冰区加强B级。为六缆高精度短道距地震电缆三维物探船,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高分辨短道距三维地震测量系统,实现了六缆(可拓展为8缆)高精度短道距地震电缆三维(四维)地震作业能力;同时,通过配置配套国际先进地球物理装备,使该船整体调查与勘探能力,可以满足全海域水合物调查、区域地质调查和重点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等任务的需要。
“海洋地质九号”:总长87.07米,宽17米,深7.8米,将装备一套水下钻探设备,可以在2500米水深的海洋中钻探160米地层进行地质取样。
“海洋六号":2009年10月在武昌造船厂建成,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船,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全回转舵桨等国际先进技术及设备,总长106米,型宽17.4米,型深8.3米,设计吃水5.5米,总吨4335吨,航速16节,续航力15000海里,可在国际海域无限航区开展调查。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为主,首次集地震、地质调查等多项调查功能于一体,配备了长排列、多道地质勘查系统,万米绞车,ROV(水下机器人),水下定位系统,保温保压水下取样系统,水下高清照相系统,CTD采集系统和深水多波束测量系统等多样化多功能的调查设备与手段。
“探宝号”:1978年9月建造,1993年从美国西部地球物理公司购进,地球物理调查船,总吨:2619吨,主要从事二维地震勘探。
“海洋四号”:1980年11月上海沪东船厂建造,远洋调查船,总吨2608吨,主要从事海洋基础地质调查。
“奋斗四号”:1978年10月广州造船厂建造,总吨:857吨,为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配备浅水和中深水多波束探测系统,从事油气勘探和海底地形地貌探测。
“奋斗五号”:1979年12月广州造船厂建造,总吨838吨,为钻探、物探两用船,可进行300米以内浅钻探、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等。
“业治峥号”:业治铮号是一艘适合近海作业的专业海洋地质调查船。船上配备有先进的GPS自动导航定位系统,安装有多波束测深仪,浅地层剖面仪,单道地震仪,重力仪、磁力仪等先进的地球物理仪器和300米的取样钻机和重力活塞取样器等地质调查设备,是进行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调查所必须的仪器设备。该船续航能力为30天,最高时速为16.5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