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过程中,管理体制设置是否得当,运行是否顺畅,其影响力,有时甚至大过研究灵感。体制机制顺,能够最大程度地唤醒创新的“洪荒之力”,反之,再好的创新点也会被束缚住手脚,再大的聪明才智也会被白白浪费,再尖端的队伍也会变成死水一潭。
“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出自美国管理学大师托马斯·彼得斯的这句名言,戳到了现代文明发展焦虑的痛处。对于一个有着民族复兴梦的大国,这焦虑今天看来何其现实。然而,怎么实现科技创新?在探讨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时,体制机制成为最大关注点。
真正的成功往往最不能忽略“功夫在诗外”的东西,科技创新也如此。看上去并不是科技发明创造本身,不是苹果落地的观察、不是蒸汽机、计算机的发明,但却能够对这些发明创造起到决定性的支撑作用,这就是体制机制的力量。
科技创新是系统工程,这个系统中,不仅有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本身,还包含了从资金投入、用人政策,到评价体系、成果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服务与保障,而后者,在唤醒科研创造力、激发科学家热情和灵感、促进科技成果更快更高效转化等方面,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正是出于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重要性的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与国土资源行业需求走的是同步发展的线路。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国土资源科技能力逐步提升,研究领域和手段不断出现新突破。但不容回避的是,曾经有过40多名院士的部委,如今院士的花名册上减至十几名,10年间才产生了2名院士。体制机制缺乏活力、调查与研究脱节、协同创新不够、创新平台体系有待完善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构成当前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桎梏。姜大明部长在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上动情地说:“我部先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形成于上个世纪末,与中央关于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不断提升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不适应。我们必须把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下大气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强烈需求。刚出台的《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三深”(深部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战略科技领域创新能力要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土地科技水平显著提升,科技综合管理迈出实质步伐!不到5年的时间,完成如此重大任务,如果没有好的机制保障,实难如愿。因此,要形成大协同、大融合的科技创新格局;要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要打破行业壁垒,与各不同的创新主体协同联合,推动人才、技术、资金、项目、市场等创新要素整合;要改进管理方式,不以行政决策代替学术决策。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习近平前不久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说的这段话,急切地表达了中国各行各业对科技创新的渴望。相信在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下,国土资源科技事业之帆一定能够乘风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