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有短短3年,但对西藏的爱、对西藏的情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中,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国土资源部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不动产登记局副局长扈传荣的话,道出了国土资源部全体援藏援青干部的心声。
在刚刚过去的3年里,肩负着党中央、国土资源部党组对边疆地区的关怀,满怀着人生奋斗理想和情怀,王磊、杨尚冰、江云华、师磊、扈传荣、冯聪、余前佳、祝向平等由国土资源部选派的第七批援藏、第二批援青干部,毅然踏上祖国西部高地,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献身边疆、不辱使命、勇于担当的慷慨之歌。
肩负起部党组的重托
始终把援藏、援青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高高举起。国土资源部党组对援藏援青工作的一贯高度重视,不只落在纸上、口头上,更落实在切实的工作机制和实际行动中。
“每名干部的最终确认,都要经过部党组会审议通过。”负责此项工作的部人事司负责同志介绍说,自中央开展援藏援青工作后,部党组就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周密部署:通过个人报名、组织推荐、严格审核等方式,让真正素质过硬的干部脱颖而出;援派前,部人事司或所在单位负责同志代表部党组逐人谈话,分管部领导提出明确要求;援派时,一切管理服从受援方安排;期满时,组织考核组认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返回后安排的重要依据。
3年前,通过层层把关,国土资源部第七批援藏、第二批援青干部王磊等人,接受了人生中新的挑战,肩负全新使命,走上了对他们来说陌生而憧憬的青藏高原。
他们肩上满是责任。多年来,国土资源部党组矢志全方位援藏援青,按照历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以推动西藏、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动员全系统从政策、资金、项目、物资、科技、人才等方面开展援助,打造常态化管理机制,确保援助工作顺利推进,越做越好。
他们心中满是感动。部党组对援派干部提供真诚帮助,要求人事司在落实生活补助、休假等待遇的同时,还在派出前多方位了解援藏援青干部及家庭面临的实际困难,尽可能解除后顾之忧;派出后,人事司或所在单位不定期到援助地考察调研,了解全面情况,及时解决问题;结束返回后,协调做好工作安排,落实休假休养等,保证援派干部能够安心做好援派工作,贡献藏区发展。
用实际行动肩负起部党组的重托,成为援藏援青干部们共同的抉择。3年后,他们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当初的诺言。中组部有关负责同志高度评价,国土资源部援藏援青干部选派得好,总体表现优秀,是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工作务实、甘于奉献的团队,在三年援派期间充分发挥了本职岗位上的骨干作用、藏区与内地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民族团结的“黏合剂”作用、提升藏区干部能力素质的传帮带作用,他们用“时刻走在前”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央国家机关和国土资源系统优秀干部的形象。
为高原带去新的理念
“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完成湟水河项目的立项。”已结束了援青任务的王磊,回京后依然挂念着青海。在任职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期间,这个工程曾日夜牵动着他的神经。
青海省虽国土面积广阔,但适合人类生活的面积很小,仅有880万亩左右耕地,农业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长期以来,青海除了青稞和牛羊肉外,其他农产品几乎全部要靠外地输入。为改变这一局面,王磊到任后,力主青海厅在“引大济湟”水利工程兴建后,以“建设高原最美农田、打造青海生态粮仓”为理念,以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为主题,争取上马一个建设规模约200万亩总概算约49亿元的土地整治工程项目。
沿着湟水河流域多次踏勘、调研,邀请专家现场考察,跑部说服各司局关注这一项目,争取部领导和技术专家实地考察和调研……王磊对项目的呕心沥血,赢得了部领导和有关专家、负责人的充分肯定。
任期结束,项目在王磊心头的分量依然没有减轻。他心里想着,要与水利部的援青干部沟通,争取小流域治理项目,与土地整治项目一起,打造湟水河流域休闲度假带,同时将其建成我国第一条高寒高海拔现代农业观光带;还要组织人力围绕打响青海蔬菜瓜果高原高寒市场品牌开展调研,协助青海建立现代农业理念。
在西藏任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的杨尚冰,一到任,就把加强西藏国土资源系统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确定为三年援藏工作的主要目标。3年时间,在他的带领下,西藏确定了“十三五”援藏工作意向,各类规划编制完善,协调完成了西藏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和综合监管平台研制工作,共整理入库各类空间数据1.5TB,业务数据8.1万条,建立了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平台、统一坐标、统一应用方式的西藏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在“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基础上,实现集监管指标设置、监管数据采集、监管业务模型搭建及管理、监管成果管理及应用、平台运转支撑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监管平台。西藏的国土资源管理从此迈入信息化时代。
江云华从中国地质调查局来到西藏地矿局任副局长后,力主将地质调查更好地与地方经济发展现实相结合。为支撑自治区大力发展水产业的决策,他组织全局力量大力开展矿泉水调查评价工作,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在全区范围内采样调查了200多个矿泉水产地,查明20多个可供开发的矿泉水产地,其中有2个当地政府已做好开发利用准备工作。
为高原留下宝贵财富
“不能把师磊调走!他要调走了,天峻县政府就可能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2015年7月,当青海省海西州决定将在天峻县任常务副县长的援青干部师磊调州国土资源局任副局长时,县长杨有智(藏族)向州长“发难”了。同样因为师磊,本打算享受工作25年可提前退休政策的天峻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翟科峰,选择了继续留任。要知道,天峻的海拔平均在3400米以上、六级以上的大风一年要刮100多天。
县长不让走、局长不忍走,师磊在天峻县的口碑可想而知。
“完成木里矿区的阶段性治理整顿任务,拆除矿区违法违章建筑2700多间、治理渣山112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20余万平方米;组织拆除了县城周边持续十余年的8家露天储煤厂,解决了老百姓一直反映的污染环境的老大难问题;牵头完成了县十三五规划编制,明确了“十三五”全县产业以一黑(煤)一白(畜牧)为主、产业发展由提供初级产品向逐步建立完整产业链、旅游业以打造藏文化品牌为主的新思路;在低增长成为新常态后,主动招开暖商大会,成功为天峻招来投资55亿元,并开创了天峻县打造煤炭全产业链的新发展模式——飞地经济……”
这是师磊3年的业绩单。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师磊用行动赢得了天峻县和海西州干部群众的信任,自己也找到人生的新坐标。现在,国土资源部、青海省委组织部已分别批准他的申请,师磊将留任海西,继续为藏族同胞贡献他的青春、能力和智慧。
师磊是国土资源系统援藏援青干部中的典型代表。同他一样,国土资源系统援藏援青干部们,在离开后,都给当地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西藏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任主任的余前佳,一进藏就自我加压,在信息中心和地质资料馆总共才12人且有3名同志驻村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加班加点,短短几个月内,就将办公自动化(OA)系统在厅里全面推广应用,使国土资源厅在全区率先实现无纸化办公;在网络和数据中心建设中,面对仅有1名专业人员且只有入门级水平的现实,他边干边手把手地教,硬是将这名专业人员培养成了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专业网络管理人员。在他的努力下,国土资源厅网络安全建设,得到自治区公安厅的高度肯定,认为其规范性、安全性均居全区前几名。正是这3年打下的基础,西藏国土厅信息化工作也彻底改变了以前每年只能在自治区申请到几十万元维护经费的局面,计划投资达5000万元的“西藏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项目”,不仅获得了自治区立项批复,而且被列为全区首批“十三五”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
扈传荣在入藏后发现,西藏地籍管理基础薄弱,各项改革困难重重。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积极深入基层调研,用双脚丈量了全区7个地(市)、50多个县的大地,行程2万多公里,开辟了西藏地籍精细化管理的新局面。三年中,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组织并指导完成了全区各级的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和机构整合工作,并积极申请部里的援助,开展了全区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工作,为全区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还利用援藏优势和专业技能,深入实地,完成了墨脱县行政、权属工作界线的调绘工作,扫除了全国只有墨脱县没有行政、权属界线的“历史空白”。在实践的基础上,他撰写完成了《西藏土地制度变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由西藏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引发的思考》、《西藏自治区不动产统一登记调研报告》等研究成果,为西藏自治区相关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依据。
冯聪,进藏后在国土资源厅矿产开发管理处(地质勘查处)任副处长。为了尽早融入工作,无论是从整体矿业权设置、投放方案的制定,还是具体到某一个矿业权的出让转让等具体业务,他都放下专家的架子,不懂的就向当地干部虚心请教,感觉不踏实的就耐心听取各方的意见,在摸实情、办实事、找准问题症结后,再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在他的努力下,西藏矿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有效提升了全区矿政管理水平。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干部祝向平,到西藏地调院任副院长后,把培育本地地质调查人才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与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协调,已先后在拉萨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地质调查方法技术培训,累计培训500人次。同时,对在区外举办的地质技术培训班,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争取了更多名额。
在部党组援藏援青好机制助力下,在援藏援青干部无怨无悔的无私奉献中,3年来,西藏、青海国土资源各项管理工作蒸蒸日上,工作基础、业务能力和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特别是起步较晚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目前已跃升当地政府部门前列、西部各省(区)中等水平行列。据统计,2012年以来,国土资源部下达给西藏和青海的国土资源专项预算达57.7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