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1916年7月,中国人自己培养的首批18名地质学子毕业时的“学生成绩展览会”,孕育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雏形——地质矿产陈列馆,历经百年风雨,未有一日中断,是中国近代科学发端的见证者,中国地质事业的传承者以及中国地学科普的开创者,是中国科学史、地学史、博物馆史上的传奇。
自1916年正式开馆至今,中国地质博物馆一直薪火相传、英才辈出、成就斐然。抗战年间虽几经搬迁、磨难,也先后在北京、南京和重庆建馆,始终作为独立的科学机构存在且不断发展。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裴文中、高振西、刘东生等一批地学巨擘曾在这里潜心学术、建馆兴业。中国地质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既记载、见证了我国地球科学和地质事业的曲折发展,又汇聚、积淀了丰富的自然精华和无形资产,一直都以典藏系统、成果显著、陈列精美享誉世界。当今已成为地学研究、知识传播、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和成果宣传与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
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同步发展,中国地质博物馆传承了厚重的光辉历史和科学精神,凝聚了建设发展的灵魂动力。不断提炼形成的“博物、博学、博爱”核心价值理念,更铭刻着地质博物馆人立足地质、服务社会、大爱致和、创新进取的铿锵步伐。中国地质博物现馆大楼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兴建的,建成于1958年,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展陈面积5000多平方米,1959年对社会开放。本世纪初大楼修缮一新后于2004年7月重新对外开放。馆藏地质标本22万余件(套),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东方神州龙、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化石;有毛泽东主席赠送的单体“水晶王”、世界最大的方解石晶洞、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锡石、绿柱石、黑柱石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包括世界已知最大的方柱石猫眼和全球罕见的沙佛莱石在内的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大批世界级、国宝级珍品。当您走进中国地质博物馆,犹如进入了一个“认知地球、亲近自然,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知识殿堂,走进了浓缩的自然历史;当您面对地质标本的时候,您就在跟大自然对话,跟亿万年的地球历史对话,跟自己的心灵对话,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与感悟!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地质博物馆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和业务建设,广泛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积极宣传资源国情国策,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连续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先进集体”和“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中国地质博物馆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建设一流馆藏、一流服务、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技术、一流管理的“六个一流”为目标,认真谋划建设集地学科普旗舰、地质交流中心和公众科学殿堂于一体的新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将登高望远,寻迹近现代地球科学的履痕,追崇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境界,倾力打造一个典藏、教育、研究有机结合,科学、文化、艺术深度融合的现代化地学博物馆,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科技强国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