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5日上午10时,首次执行远洋科学考察的“海洋六号”船胜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3航次全部科考任务,返抵广州。经过航次考验,海洋六号船已成为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的一支有力的新生力量。中国大洋协会专程向胜利返航的“海洋六号”船赠送了“首航深海大洋 科考业绩卓著”的匾牌。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以及国家各有关部委和广东省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和同志到码头迎接凯旋的“海洋六号”船。
自2011年6月28日从广州启航,“海洋六号”船面临着作业海区海况差,人员及船舶、调查设备尚在磨合等多种不利条件,尤其是在第一航段,调查区持续大风大浪,海况之差为历次大洋科考所罕见;第二、三航段作业区邻近西太平洋台风发源地,备受影响。为全面完成任务,海洋六号船在临时党委的集体领导下,航次首席科学家杨胜雄(第一航段)、何高文(第二、三航段)带领全船68位远洋科考队员历时120天,航行1.8万余海里(约3万多千米),同舟共济、科学部署、攻坚克难,充分发扬了“自强、探索、奉献、和平”的大洋精神,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10月25日胜利返抵广州。
此行,海洋六号完成了四大任务。一是完成了为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级海上试验的警戒与保障任务。在深潜试验区开展了温盐深(CTD)测量和多波束海底地形地貌测量,资料经现场处理后及时提供给“蛟龙号”使用,为“蛟龙号”3次下潜提供了警戒与护航;二是完成了多金属结核合同区的海洋环境与生物调查、地质取样等科学考察任务,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义务。三是完成了海山区富钴结壳资源与环境基线调查。四是完成了“蛟龙号”更大深度海试选区的调查。航次采用深海浅钻、深海摄像、温盐深测量和浮游生物拖网以及综合地球物理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调查,共完成深海浅钻测站69个、海洋环境与生物调查测站61个、综合地球物理测线16011km,获得了多金属结核550kg,为采矿冶炼试验提供了实物样品。航次期间,还进行了样品现场测试、生物培养等。
汪民副部长等领导一行到码头迎接胜利返航的海洋六号远洋科考队员
汪民副部长为胜利返航的科考船长孙雁鸣佩戴花环
汪民副部长为胜利返航的科考首席科学家佩戴花环
汪民副部长为胜利返航的科考队员代表佩戴花环
汪民副部长为胜利返航的科考队员代表佩戴花环
汪民副部长为胜利返航的科考队员代表佩戴花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