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5年的沉淀和积累,由中国地调局水环中心承担的“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终于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通过开展一系列安全生产标准、制度、对策措施、保障技术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果,建立起了全方位的地质调查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在5年的项目周期中,该项目建立了青藏高原及高寒艰险地区地质调查后勤保障和紧急救援系统,构建起了服务于全国地质调查的后勤保障、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与紧急救援的网络。
在1999年11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的地调工作座谈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决定分别在西部艰险地区的西藏、新疆、青海三省(区)内设立拉萨野外工作站、西宁野外工作站、乌鲁木齐野外工作站。通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完善,中国地调局建立起了以拉萨野外工作站、西宁野外工作站、乌鲁木齐野外工作站、格尔木野外工作分站、喀什野外工作分站和玉树野外工作分站等为骨干的青藏高原及高寒艰险地区地质调查后勤保障和紧急救援系统,还建立起了以野外工作站、中国地调局六大区地质调查中心紧急救援力量为主体,总参谋部、红十字会、医院、国际紧急救援组织等应急救援有关部门(机构)协同联动的服务于全国地质调查后勤保障、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与紧急救援的网络,打造起了保障野外地质调查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的“诺亚方舟”。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青藏高原及高寒艰险地区地质调查后勤保障和紧急救援系统自建立以来,在保障地质调查野外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截至2016年5月,该野外工作站共接待项目组2160个,人员21886人(次),工作车辆3930台次,开展安全培训2036次,安全检查134次,提供物资保障服务1089次,实施紧急救援79次,协助协调解决青藏高原艰险地区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外部环境问题964次。尤其是在“3=29地质调查飞机失事”、“6=20罗布泊地质队员走失”和“阿尔金山采样工走失”等几次重大应急救援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该野外工作站通过实施紧急救援,使400多人脱离险境,同时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
项目还制定了一系列地勘行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基本构建起了地勘行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体系。例如,项目研究制定的《地质勘探安全规程》(AQ2004-2005)和《地质勘查安全防护与应急救生用品(用具)配备要求》(AQ2049-2013)等地勘安全生产行业标准,规范了地质勘探行业地质勘探工作设计、生产、安全评价、管理,保障了地质工作者劳动安全权利,提高了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同时也为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地质勘探行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与依法行政提供了依据。
同时,项目还研究制定并印发实施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中国地质调查局西部艰险地区野外作业安全保障工作制度》、《地质调查作业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陆地地质调查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航空地质调查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海洋地质调查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国地质调查局西部艰险地区野外作业安全保障工作制度》、《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办法》、《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地质调查车辆交通安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地质调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基本构建起了地质调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
项目还编写出版了《高原艰险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安全手册》、《野外安全行车手册》、《野外地质调查安全手册(2009年修订版)》等一系列地质调查安全生产读物,研发了野外地质调查安全、野外行车安全等教育、培训课件,为地质调查从业人员提高安全素质、辨识作业危害因素、规避作业风险构建起了丰富的安全知识库和学习平台。
项目还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与卫星通信技术、北斗卫星和GPS定位技术、GIS电子地图技术等现代技术,研究并建立了地质调查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为地质调查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实现了对野外地质调查作业人员、车辆、船舶、飞机的实时监控以及与作业人员的实时互动,极大地提高了野外地质调查安全保障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通过收集影响或可能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调查野外工作的危害因素(包括自然环境、气候及地质灾害、社会不安定因素等),项目还建立了西藏地区地质调查野外工作危害因素信息库,向进藏地质调查项目组发布了相关预警信息,开展了预警信息学习及预防风险技能培训等服务。该平台为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和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进一步确保地质调查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总之,“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项目意义重大,在培养、锻炼和造就出一支地质调查安全保障研究与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全国地质调查野外安全保障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同时保障了地质调查工作者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了地质调查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