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温家宝地质笔记》在全国出版发行。此前,作者陈惠玲接受了中国国土资源报要求就此采访温家宝地质工作期间同事兰方的紧急任务,写下了《祁连山往事》。
在采访中,作者为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经历的艰苦岁月所打动,也深深理解了温家宝总理炙热的地质情怀,与他来源于基层,经历了最艰苦的地质岁月密不可分。
《祁连山往事》从五个部分叙述了这一段难忘的历程。广海局微信订阅号将分五期发布,敬请大家关注。
就《温家宝地质笔记》访兰方
1968年底,成都小伙兰方在完成了成都地质学院找矿系5年的学习,以及因文革影响待分配2年的生活后,来到甘肃省地质局报道后,即被分配到地处酒泉的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简称区测二队),从那里,他开始了在甘肃地质局区测二队17年、西藏地矿局4年、青海地矿局11年,以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3年,总计长达36年的地质生涯。
在区测二队,他结识了同年到这个队工作的温家宝,并于1969年一起开始了在祁连山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他们同住一个帐篷,并肩奋斗,结下了深厚的同事情谊。2016年3月26日,《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出版,记者就此采访了兰方。下面是兰方口述的他与温家宝及同事们在祁连山工作的一些往事。
一、艰苦岁月
我是1968年11月从成都地质学院分配到甘肃酒泉区调二队。当时,队部都在搞文化大革命,没有出队工作,新分配的大学生要参加劳动,当时提倡知识分子要与贫下中农相结合,要接受再教育。
温家宝比我早一点到区测二队,那一年我们队上分来十几个学生,有七八个大学生,温家宝是研究生,那是个特殊时期,在他之前之后几年都没有研究生到这个队。新分配的学生们被派到了酒泉辖区内的一个比较贫困的公社,叫丰乐公社的去参加劳动锻炼。因为我来的比较晚,没赶上和他们去,就把我分到食堂做炊事员,给大家做饭。
1969年开始提出抓革命促生产。开春,队上就开始准备野外工作,开始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这是比较基础的地质工作。我们工作的地方,就是祁连山主峰周围。按1:20万区调图幅来算,叫祁连山幅。
祁连山地形比较高,它是从河西走廊突然拔地而起一座高山。你坐火车可以看得见,往南看就是祁连山脉,山峰很高,山顶有积雪,常年不化,海拔高度在一般三千米以上到五千多米,主峰大约五千六百米。我们一般在四千多米的地方工作,最高的地方到了五千米,就是雪线了。
我们第一年开始的野外地质考察工作,主要也还是参加劳动。温家宝分到区测二队第五分队当淘沙工,要背一个砂盘,跟在地质技术员后面,哪个地方要取样,就拿铁钎铲个坑,取出砂样,用砂盘在水中淘洗,把轻砂淘掉,把沉到底含有矿物的重砂留下,就和淘金差不多,晒干后再到显微镜下鉴定。通过对其中重矿物鉴定分析,根据其中有用矿物的多少,圈出矿物的异常区,据此确定地质工作下一步投入的方向。我,还是继续给大家做饭。出野外要选炊事员,大家认为我做饭还行,当时五分队就把我选上了。大家都在五分队一块工作,他开始淘砂,我去做饭。
当时我们五分队一共有三十多个人,分为两个大组,区调组专门搞地质调查和填图,主要负责面上的工作,我干了两年的炊事员,第三年到区调组出野外。而矿产组,主要开展矿点考察,寻找找矿线索,有时要挖点探槽,取点样,在一个点上待得长一点。温家宝一开始就在矿产组做淘沙工,后来就继续在矿产组工作。大家在一个分队,一起搭帐篷宿营,一个锅里烧水打水,每天见面,有时上山也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