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主动作为抢机遇 谋划未来促发展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谈学会工作新思路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张丽华 发布时间:2016-03-30

“中央对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对充分发挥学会等科技社团的作用指明了方向。学会各级组织及广大会员要积极投身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各项工作中去,围绕推动地质科技创新、支撑国土资源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期刊出版、人才举荐等各项工作,促进地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不断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在学会2016年度分支机构、省级地质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上,与广大会员同交流、谈看法,畅谈未来工作的新思路、新目标、新发展。

 

本报记者就“学会如何提升服务科技工作者和会员的能力、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服务社会和政府的能力、提升自身凝聚力和自主开展工作的能力”等话题,采访了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他表示,中国地质学会作为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最大的学术团体,肩负着历史赋予地质行业的重任,要认真履行党和政府联系地质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地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发挥学会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和人才荟萃的优势,以建设学术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军、科技工作者之家为载体,切实增强学会的学术影响力、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会员和会员单位,为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做好准备,力争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有新思路,在服务地质科技工作者方面有新进展。

 

记者:中国地质学会围绕地学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重大基础地质问题、重大地质找矿问题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地质问题开展学术交流,形成了系列品牌学术会议。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工作。

 

朱立新:针对地质科技发展形势、地质调查和地质找矿面临的机遇和问题,我们组织、引导地质科技工作者围绕资源、环境、减灾防灾、基础地质理论、前沿研究课题、关键技术方法、地学信息化建设、成果共享等重大问题加强学术交流,开办培训班,注重学术交流质量和效果。学会及所属54个分支机构2015年共召开国内外学术会议、论坛、研讨班50余次,提交论文或摘要8000余篇,评出优秀会议论文100余篇,参加人数10000余人,得到国内外地质界的好评,有力地推动了地质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对促进和完善我国地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学术年会设26个分会场,水文地质、地质期刊、勘探地球物理、境外地质、遥感地质、石油地质岩溶、矿产勘查等分支机构和省级学会组织了分会场学术交流,分别就“京津冀一体化对地下水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胶东地区金矿深部找矿理论及方法”、“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质环境与生态文明”等区域经济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地质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最新成果,推动了多学科之间的交流。

 

学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超前谋划高水平、前瞻性、带动性强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全面提升了地勘工作的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了地质科技进步。2015年,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分会召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矿业合作论坛,围绕“一带一路”地质调查进展,“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动向,大型超大型矿床与全球成矿规律等议题展开,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出谋划策。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联合中矿资源勘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举办第18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交流年会,围绕深部地球探测技术、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科学钻探施工方案、页岩气勘探与开采技术、工程勘察与施工技术等内容,交流探讨解决复杂地层钻探难题。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召开第8届全国工程地质高层论坛,探讨了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大背景下,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前景及人才培养教育等问题。洞穴专业委员会举办第20届洞穴学术会议,交流洞穴调查研究、开发与保护的经验。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召开第30届年会,总结旅游地学学科发展现状,探讨旅游地学学科如何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如何突出在地质公园领域中的学科支撑作用。徐霞客研究分会在徐霞客故乡成功举办第11届徐霞客学术研讨会,探讨生态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助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这些学术活动的成功组织,有力地发挥了地质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作用。此外,矿床地质、工程地质、地质教育等分支机构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地质科技创新。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的成果展示和科技交流的组织筹备工作;努力办好全国非常规油气地质调查研究新进展、第13届矿床会议、第20届中国国际非开挖技术研讨会等重点学术会议;编制当代地质科学发展报告。

 

记者:中国地质学会高度重视科普工作,每年都举办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深入人心的系列科普活动,力求向人们宣传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意识、普及地球科学技术知识。学会在科普宣传上都做了哪些工作?

 

朱立新:科普工作是中国地质学会的重要工作职责之一,普及地学知识,提高公众对地学的认知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们相继成立了珠宝玉石、生物演化与地史学、地质灾害科技减灾、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与污染防护、岩溶及洞穴、矿山安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页岩气等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各团队在各自首席专家的引领下,积极开展科普宣传。珠宝玉石专家团队开通的微博微信平台粉丝累计达17万人,年累计阅读量逾百万次。珠宝玉石团队完成系列科普动漫《稀世珍宝——钻石》篇的制作,采取动漫与实拍相结合的方式,旨在通过动漫扩大受众人群年龄层,让青少年寓教于乐,在动漫中学习珠宝玉石的科学知识。首席专家郭颖教授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及生活频道的专访,制作了多期深受公众喜爱的宣教节目,如《家有传家宝》、《走进科学》等栏目,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熟知。凭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优质的科普活动,经过公众网络票选,珠宝玉石团队及首席专家荣获科普中国“科普认证微平台活力榜”及“优秀科普传播人”称号。地质灾害科技减灾科学传播专家团队以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等纪念日为抓手,先后开展科普进社区、进学校幼儿园、进灾区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并建成地质灾害科普网站。网站以文字、视频及动漫相结合,能满足不同年龄层公众的需求,并设立地质灾害防治网上交流互动模式,采取“你问我答”的方式,对群众普遍关注的地质灾害方面的知识、常见问题或疑问进行解答,更加贴近实际,加强沟通。古生物演化与地质学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坚持多元化科普传播,自主设计制作了《生命演化》系列动漫。岩溶及洞穴专家团队首席专家蒋忠诚教授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科普栏目的邀请,录制了《重庆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特点及其成因》专题节目。2015年,我们新组建了“3S技术与地学”、“山区城镇地质环境保护”、“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自然环境变迁与古脊椎生物衍化”等4个科学传播专家团队,为传播地学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学会被中国科协评为“2015年度全国学会科普优秀单位”。

 

学会已连续举办了46届世界地球日活动,全国每年有数万人参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学会组织的全国青少年夏令营,已成功举办30多届,数十万青少年参加了活动,得到科技部、中国科协的多次表彰。学会提出的“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使很多荒山秃岭变成了具有科普功能的“地质公园”,为当地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路子,发挥了“点石成金”的作用,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学会各分支机构立足学科优势积极开展科普工作,突出科普活动的精准性。防灾减灾日期间,地质灾害研究分会派出专家赴北京世纪阳光幼儿园进行地质灾害科普与灾害预防知识教育。从“地质灾害是怎样发生的”、“地质灾害都包括哪些”等问题入手,结合地震、泥石流、堰塞湖等照片,为幼儿园师生进行了生动有趣的讲解;洞穴研究分会在第46个世界地球日活动期间,利用桂林海洋寨底研究基地三维实体模型,以及地下河总排泄口、地下河总出水口,讲解介绍该地下河系统的水文地质概况及相关知识,加深了公众对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资源的责任意识。地质力学、地学哲学、海洋地质、环境地质、岩溶地质等专业委员会也结合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记者:近年来,中国地质学会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创新服务手段,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请您谈谈学会是如何提升服务科技工作者和会员的能力、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

 

朱立新:为使社会了解地质科技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弘扬地质科技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中国地质学会独立开展了全国科技成果评选工作,每年在全国地勘行业评选一次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得到地勘行业的热烈响应。

 

在科技期刊出版方面,学会建立了全国最大、最早的单学科期刊网站《中国地学期刊网》,每年浏览率达356万次,其中,20%以上访客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为实现《地质学报》英文版奔向国际的目标,学会改组了编委会,外国编委多于中国编委,这在学会90多年的历史上是首次,为此,《地质学报》连续11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期刊和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一等奖资助。《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地质论评》三刊还同时荣获2015年度“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地质学报》(中文版)第八次荣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在人才举荐方面,设立了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和银锤奖、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等。这些奖项的评选,成功推举了一大批青年英才,使他们成为地质事业的骨干力量。学会还积极组织两院院士的推荐工作,参加国土资源科技奖、中国科协光华科技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马塔切纳优秀论文奖等奖项的组织推荐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5年,学会作为中国科协确定的10家学会之一,荣获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直接推荐单位。学会充分依靠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智囊作用,公正、公开地开展奖项评选和人才举荐活动。学会开展的两院院士候选人、国家自然科学奖等人才成果推荐,“双十”评选、金银锤奖评定,均通过学会咨询委员会和部分理事单位专家学者结合组成专家组,按照程序开展评选举荐,保证了权威性和公正性,提高了学会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根据地质学科发展的新态势和学科发展布局,学会积极扶持新设分支机构的筹备、组建工作,相继成立了“核地质专业委员会”、“洁净煤地质专业委员会”、“化石保护研究分会”,恢复成立了“妇女工作委员会”,解决了多年来地质领域新兴学科成立学术机构难的问题。今年,学会新增江苏鹏信亿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河北工程大学、济南国土资源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4家理事单位,山东、四川等省学会注册发展新会员500余人,学会队伍不断壮大。

 

为推动学会围绕国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中国科协开展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优选支持一批工作基础好、社会信誉好、发展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学会,培育成服务成效显著、内部管理规范、市场竞争力强、国际知名的示范学会。学会荣获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和能力提升工程优秀科技社团建设团队”称号,在向中国科协提出申报的111个全国性学会中综合评价排名第11位,并在未来3年获中国科协“学会创新与服务能力提升专项”经费支持。我们将以此为契机,部署好未来3年项目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火车头”的牵引带动作用,着力改革创新,提升综合能力,在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公共服务品牌的示范、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智库建设等方面取得进一步成绩,确保项目实施取得成效。

 

记者:中国地质学会作为全国地勘行业的学术组织,拥有大批有重要影响力的地质学家,请您谈谈学会如何发挥咨询参谋作用,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政府?

 

朱立新: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学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促进地质科技繁荣发展、地质科技普及推广、地质科技人才成长提高、地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搭建平台、设计抓手,坚持完善职能、开拓创新,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任重道远。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学会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特别是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号召广大会员积极投身救灾一线,参与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如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救灾中,学会两个分支机构荣获先进集体,10多位会员荣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广西柳州帽合村、桂林瓦窑航道局先后发生严重的岩溶塌陷灾害,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研究解决塌陷问题;2013年,该专业委员会组成专家组,奔赴四川雅安参加抗震救灾工作;2014年,云贵川岩溶石山地区大旱,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专家奔赴抗旱救灾一线,打水井、修渠道;地质灾害专家委员会积极投入到云南、四川芦山、都江堰等7次重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防治咨询服务,得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称赞;地质力学、物化探专业委员会也围绕自己学科范围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扬。2015年,贵阳发生山体滑坡、陕西山阳县发生山体滑坡和浙江丽水山体滑坡等,学会组织专家组在现场开展应急支撑服务,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充分认可。

 

受吉林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委托,学会组织专家召开了“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冷钻热采技术”研究成果鉴定会;受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委托,召开“山东省地质矿产系列图及其应用”成果技术鉴定会;组织有关专家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赴甘肃庆阳开展创新咨询活动,受到中国科协的充分肯定,社会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承接政府职能方面,学会是中国科协首批48个承接政府职能的试点单位之一。按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要求,我们秉承国际实质等效原则,全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地质类高校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按计划完成了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10所高校的现场考察等工作,为推进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做出了新的贡献。学会分支机构和省级地质学会更为主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任务,开展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工作,为行业发展提供有效科技支持,推动了学会科技服务工作社会化的发展。下一步,我们要积极做好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调研、协调等相关工作,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拓展新领域、展现新作为;深入一线,到省级学会、分支机构和基层调研,了解会员和会员单位需求,提高精确服务会员的能力。

 

如何发挥学会的人才优势和跨部门优势,动员千千万万地质会员,树立信心,攻坚克难,积极投身于地质找矿、地质灾害治理的实践中去,是我们永久的课题。我们一定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协的要求,服务大局、努力创新,以继续加强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努力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为推动地质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