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温家宝地质笔记》全国公开发行

客观记录温家宝在地质系统的工作历程,反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质工作的变化和成就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少勇 发布时间:2016-03-28


①3月26日,《温家宝地质笔记》首发仪式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王少勇  摄



②温家宝写的地质调查报告过程稿手稿。



③温家宝在野外工作时用过的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小刀、计算尺、水壶。



④1985年3月,温家宝在湖南柿竹园矿区考察时观察岩芯。

  3月26日,由地质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在全国公开发行。本书不仅是地质专业笔记选编,而且是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真实回忆,客观记录了他作为一名年轻地质队员的成长历程,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质工作的变化和成就。

  《温家宝地质笔记》收入了温家宝1968年~1985年在地质系统工作期间的工作、学习笔记160余篇、手迹影印件632幅,收入了作者撰写的回忆文章24篇,照片50余幅,这些笔记、回忆文章及照片均为首次公开发表。

  1968年,温家宝从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甘肃省地质局区测二队任技术员,曾长期在祁连山和北山地区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找矿工作,工作区域涉及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1978年,温家宝任地质力学队(原区测二队)副队长。1979年~1982年,任甘肃地质局副处长、副局长。1982年~1985年,任地矿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副部长。这期间,温家宝写下了大量的工作笔记。

  地质出版社负责人介绍说,本书所选笔记是从作者现存45本、总计400多万字的笔记中精心摘选的。全书分为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及学习研究笔记四个部分。每部分所选篇目均是笔记、日记中的代表性篇目,按时间顺序编排,反映了作者在地质系统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工作阶段的工作、学习情况。作者的地质笔记和手绘图,字迹清秀工整,图幅线条清晰,无不显示出他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对工作的负责精神。为尽可能更多地展示作者的笔记手迹,本书大量使用了笔记影印件,影印件篇幅合计占全书容量的1/3。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质专业内容,作者专门在每一部分前撰写了“引言”,在部分笔记前撰写了回忆文章,对笔记的内容及相关背景进行解读。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野外地质考察笔记。这部分所选笔记、日记和回忆文章,反映了作者当年穿行于崇山峻岭、戈壁荒漠从事野外地质考察的工作内容,同时介绍了地质工作测线、打标本、淘砂、绘图等工作程序及沉积岩、倒淌河、海陆交互相等知识。第二部分是管理工作笔记。这部分收录的笔记反映了1979年~1985年作者在不同领导岗位、不同管理阶段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收录的日记主要反映了作者对工作的热爱,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感悟。第三部分是调研笔记。这部分“引言”及4篇回忆文章详细反映了作者1980年5月~1985年4月多次调研的经过。笔记、日记从不同的角度和时间维度再现了作者当年调研的具体过程,勾画了地矿系统体改工作的方针、原则、内容、步骤的形成过程,客观记述了作者参与、谋划体改工作的具体实践。第四部分是学习研究笔记。从这部分所收录的笔记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深山大漠的恶劣环境下,还是在繁忙的业务管理工作中,作者都是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结合地质找矿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地质找矿、资源能源等新理论、新知识。除专业知识外,作者还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史哲等方面的经典著作,了解世界经济的动向及发展趋势。

  地质出版社负责人说,这本书饱含着温家宝浓浓的地质情怀。正如他在本书自序中所写:“梦里常回祁连山,最忆荒野找矿时。我难忘在祁连山的找矿岁月,怀念昔日的同事,牵挂着甘肃的发展。在甘肃从事地质工作的经历,是滋养和支撑我精神之树栉风沐雨的沃土。”这位负责人还表示,《温家宝地质笔记》既是一本系统而珍贵的地质历史资料,更是一本励志读物。编辑出版这本书,有助于人们了解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历程及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保障的基础特点;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有助于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积极投身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大业。

  图②③④选自《温家宝地质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