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荒野找矿时
——地质出版社负责人谈《温家宝地质笔记》编辑出版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陈国栋 王少勇
发布时间:2016-03-28
这是一部形式独特的回忆录——
632幅笔记影印件、50余幅老照片、567页的篇幅串连起一个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的年轻学生在西部地区成长进步的剪影。
这是一部激励人奋发向上的书——
160余篇笔记、12万余字的24篇忆事文章相互印证,叙述一个地质工作者乐观饱满、斗志昂扬的激情和锤炼坚强意志和品格的过程。
这就是3月26日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温家宝地质笔记》。这是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花费两年多时间完成的精心之作。
从1968年到1985年,温家宝先后任甘肃省地质局区测二队技术员、地质力学队(原区测二队)副队长,甘肃地质局副处长、副局长,地矿部政策法规室主任、副部长。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地质工作笔记,记录了野外考察、调研和日常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
梦里常回祁连山,最忆荒野找矿时。为表达对地质工作和昔日同事的怀念之情,退休后的温家宝整理了自己当年的笔记,撰写了回忆文章,交由地质出版社编辑出版。
在《温家宝地质笔记》在全国出版发行之际,记者采访了地质出版社负责人,了解到此书编辑出版过程的诸多细节。
“真实是这本书的生命”
“真实是这本书的生命——这是温家宝同志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在编辑此书过程中一直秉持的指导思想。”
地质出版社社长顾晓华对记者说:“这本书的编辑体例及笔记素材的图文运用无一不表达了这一指导思想”。
2014年3月下旬,地质出版社收到温家宝地质笔记等资料后,立即抽调数位精干的专业编辑人员组成编辑组仔细研读笔记。
顾晓华说,由于时间久远,加之温家宝曾经工作过的有关单位几经搬迁、整合,他的许多笔记、手稿和搜集的标本等实物资料散失了,现存下来的这45本地质笔记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编辑组成员有个共同的感受:这些笔记字迹清秀工整,图幅线条清晰,不仅是温家宝早期在地质系统工作的客观记录,同时也反映了他成长的过程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质工作的变化与成就,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在最初与编辑组商谈本书的编辑思路时,温家宝就提出:“真实是这本书的生命,全书要多运用笔记原件。”
顾晓华说,温家宝还专门要求“本书所有引录的笔记,必须尊重历史原貌,一个字都不得改动。如果确有错字,就要用括号标出来;需要说明之处,则用注释加以解释。”
“两年多来,我们就是按照温家宝的这一要求,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本书的最终呈现形式也体现了这一思想。”顾晓华说,“为尽可能还原笔记的真实面貌,我们在书中收入大量的笔记影印件,或以图代文,或作为插图与文字对照展示,力争最大限度地还原笔记原貌。”
为便于开展工作,编辑组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用了几个月时间将400余万字的笔记录入电脑。同时,为加深对笔记内容的认识,编辑组认真学习研究了温家宝在地质系统工作期间撰写的论文、研究报告、讲话、文章等资料。
经与温家宝多次当面研究、讨论,编辑组将全书分为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和学习研究笔记四个部分。每部分都从笔记中摘选有代表性的篇目,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客观反映作者在地质系统不同岗位、不同工作阶段的工作、学习情况。
这期间,在整理相关资料和素材时,编辑组发现温家宝在地质系统工作时所写的部分日记。这些日记有对当年工作、生活的记录,有对人生的感悟,有对理想信念的抒发。在征得作者同意后,编辑组在书中选入部分日记,与其他笔记内容互为补充、相互印证。这既丰富了书稿的内容,又更加生动地展现了温家宝的“地质岁月”。
顾晓华说:“对于广大读者特别是当今年轻读者来讲,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的地质工作是一段比较陌生的历史;对于许多地质工作者来讲,也是一段尘封的记忆。”
由于本书编辑时注重笔记的真实性,因而它具有较强的史料性。书中所选作者的工作、学习笔记时间跨度达18年,内容丰富多彩。
顾晓华说,通过阅读这些真实而客观的记述,读者可以深切了解温家宝的成长过程,了解我国地质科研、地质勘查、地质教育等情况的变迁,了解我国地质管理体制改革的艰辛,了解广大地质工作者在艰苦环境下工作、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也有助于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更好地投身国家各项建设事业。
“温家宝全程参与本书编撰工作”
翻开《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人们从目录就可以看出,全书内容采用了“回忆文章+笔记”的体例结构。
由于地质笔记内容专业性强,为增加本书的可读性,温家宝亲自撰写了12余万字的回忆文章,包括四个部分的引言、20篇回忆文章,对笔记的内容及相关背景进行解读。
地质出版社副总编辑、本书编辑组组长何蔓对记者说:“这也是温家宝同志第一次亲自撰文系统回忆自己在地质系统学习、工作和成长的经历。这是广大读者所关心的内容,更是本书最大的特色。”
她说:“首篇引言‘梦里常回祁连山’便把读者带到了那片广阔雄浑的西部沃野。正如温家宝在文所说,‘地质队员在野外考察时的工作和生活是单调枯燥和艰苦危险的,但也充满了神奇和乐趣。我平静从容地面对艰苦,在困难的环境中保持尊严,保持心灵的纯净和美好,把希望寄托在明天。’同样,在‘情系地矿思随行’、‘踏遍群山觅真知’、‘积累知识为人民’等引言中,他不仅记述了自己从甘肃到地矿部工作的那段人生重要经历,对日记笔记的诞生背景、相关工作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清晰的诠释,更表达了自己数十年来从未抛却的对地质事业现实和未来的思索,抒发了对历史对文学的辩证思考,对科学精神的执著坚守、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何蔓说:“这些忆事文章文风自然、朴实,字里行间流露出温家宝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地质工作的热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这些文字如同电影旁白一般,使地质专业枯燥的内容变得通俗、有趣。”
“除了他本人亲自撰写文章外,在全书编辑过程中,无论是大纲的拟定、框架的确立、内容的精简取舍、注释,还是版式和封面设计,温家宝都全程给予了具体的指导。”何蔓说,“他曾15次以书面形式提出修改意见,多次与我们面谈编辑方法,先后7次审阅书稿,5次审阅样书。”
何蔓回忆道,2015年6月19日,编辑组在完成初稿后,将样书送给温家宝审读。没想到仅仅过了5天,温家宝就送回了审改过的样书。他在书稿中做了详细的批注,并对编辑组提出的问题及建议逐条予以回复。这以后,温家宝又多次与编辑人员一起就篇目编排、版式等当面探讨。8月15日,根据温家宝修改意见,编辑组第二次印制了样书。他再次认真审阅,提出了进一步修改意见。
“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总能收到他的来信,信中除了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外,还对我们上一阶段工作给予肯定。每次面谈后离开他的办公室时,他总坚持送我们到门口。他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他的和蔼、包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们编好这本书的信心和动力。”何蔓说。
何蔓介绍说,初稿完成后,根据温家宝的要求,编辑组还先后送给40余位曾经与温家宝共事过的老领导、老专家,地质系统资深院士、地质科技工作者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审读,征求他们的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甘肃省地矿局等给予了大力支持。
她说,从文字、版式修改,到征求意见,再到吸纳反馈意见,在初稿完成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书稿先后印制了5次样书。
“编辑组成员深深地震撼了”
“我非常喜欢他画的地质图,虽然我不懂地质,但它们看上去那么美,就像一幅幅抽象派的画作。”
我国著名的书籍设计大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吕敬人如是说。他承担了《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的装帧设计。
最初,吕敬人表示自己过去从未参与过地质书籍的装帧设计,担心做不好。但当他看到那一本本书写工整、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地质笔记时立刻感动了。
随后,吕敬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此书的装帧设计中。他从笔记中感受到了大山的壮美、河流的灵动,感受到了大地、田野的辽阔,感受到了树木和青草的气息,由此获得灵感。
吕敬人提出,全书的设计风格要把握沉稳朴实的气质,并与作者的专业精神和叙述内容相吻合。在封面设计中,他将一些地质元素融入了巍巍祁连山的背景,画面和谐统一、深远大气。在书页设计上,他通过有差别的底色设计引导读者阅读,并且巧妙地让书页呈现出类似沉积岩的效果,彰显地质特色。
事实上,感动的不仅仅是吕敬人一个人。
何蔓说:“2014年3月,当编辑组成员第一次看到温家宝的地质笔记时,都深深震撼了。我们难以想象,在四十多年前,在祁连山及北山地区高寒、险峻、艰苦的工作条件下,温家宝依然能够心静如水,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坚强的意志,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规范准确的描绘。这些笔记每一页的字迹都清秀工整,每一幅地质图都线条清晰。它们无疑是对作者信仰追求、科学精神、人格修养的最好印证。”
同时,编辑组也被温家宝浓浓的地质情怀所感动。他撰写的回忆文章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这暖暖深情。他在自序中写道:“在甘肃从事地质工作的经历,是滋养和支撑我精神之树沐雨栉风的沃土。”“在地矿部工作期间,从长白山到天山,从横断山到武夷山,从秦岭到南岭,我到过祖国的许多山山水水,亲身经历了我国地质行业体制改革的最初探索。”“把这些笔记整理出来,也是表达我对地质工作的无限怀念之情。”
顾晓华说:“温家宝的地质情怀源于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源于他亲近自然、追求真理的信念,源于他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大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能深切体会到温家宝同志的这份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