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绿色发展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李 响
发布时间:2016-03-09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如何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更高质量的发展?如何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连日来,代表委员们聚焦“绿色”,畅议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不以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有多热?在今年召开的地方两会上,31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几乎全部涉及相关内容,可见其热度。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务必要转变发展理念,再不能走先破坏后修补的老路。”全国政协常委王文彪说。全国人大代表张学勤也认为,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以对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对于绿色发展,中央政府的决心无比坚定。3月5日披露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草案提出了25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其中10个资源环境类指标全部为约束性指标。例如,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应保持在18.65亿亩,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此外,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也有“硬约束”,如二氧化硫排放减少15%。备受关注的空气质量PM2.5指标首次被写入规划,地表水质量等也都被列入约束性指标。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吴晓青就曾提交过一份题为“关于‘十三五’规划应该增加绿色指标和增加环境质量的考核指标”的提案。对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这些约束性指标,他认为更加全面科学而严格,和老百姓息息相关,也更加贴近他们的切身利益。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呼吁将土壤安全工程列入“十三五”规划。“土壤安全维系着国家总体安全,主要体现在它对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都具有决定性影响。要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加强土壤安全保护。”
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绿色发展之路能否持续?对此,吴晓青表示,越是经济下滑越要保持绿色发展定力,越要增强绿色转型的决心和勇气。“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一时的GDP增长。”
绿色与发展并非矛盾体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孙丰月认为,绿色与发展的协调统一和有机融合,构成了不同以往的发展途径,获得的是发展质量的提升和长跑的后劲儿。
这样的观点正不断被实践佐证。去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度颁发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奖”和“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重庆武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类的代表。专家认为,武隆县通过生态旅游带动的GDP增长是绿色的、可持续的,其实践经验对更多地处山区、生态资源丰富的中国城市具有借鉴意义。全国人大代表、武隆县委书记何平表示,要生态保护不是不要工业,而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工业,要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发展当期可承受、未来可持续的生态工业。去年,武隆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5%以上,而农民人均收入增速达12.6%。
很多代表委员认为,要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并非一定要牺牲经济效益。全国人大代表易家祥表示,抓经济建设和抓生态文明建设不应该对立起来。我国有巨大的传统优势产业存量,不应该忽视,要靠科技创新来改造升级。
“比如,我国去年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总量巨大,如果我们通过技术创新把这中间哪怕是5%、10%的废弃物拿回来,都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易家祥认为,我国化工产业每年用上千万吨酸和碱,如果有办法把产生的废弃物重新加以利用,全国会节约上千亿元的成本。
还有代表委员建议在精准扶贫中,用绿色生态产业拉动贫困地区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蓝在提案中建议,促进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循环,应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作为扶贫的新模式和新方向。生态扶贫将成为“精准扶贫”的有益补充,为我国伟大的扶贫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绿色既是生态,更是产业
绿色既是生态,更是产业。不少代表委员就此达成共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一次记者会上给出了一组数据: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24%~25%,最近这几年的增量部分占了全球的37%~42%。这表明,在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中国作出了扎实努力。
多年来,全国政协委员刘汉元都在致力于推广新能源。他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能源问题日益凸显,大力发展新能源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他建议,在思维上要敢于打破旧观念、旧体制、旧格局,推动政策制度的大胆革新,加快推动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中西部新能源基地。
很多代表委员纷纷结合自己工作的领域,在议案提案中提出了相关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王抒祥建议,加快突破先进、高效、安全的清洁能源发电技术、柔性输电技术等先进技术。全国人大代表唐一林认为,中国的塑料制品年产量有8000万吨左右,如果有10%使用可降解塑料,就有2000亿元~3000亿元的产值,可以减少1600万吨石化资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400万吨以上。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动下,很多传统意义上的污染产业,也会焕发出绿色的生机。3月5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山西代表团听取意见建议时,就为“黑色煤炭”正了名。他认为,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已取得巨大进步,对煤炭的认识也应有所改变,煤炭清洁利用其实可以比天然气更环保。他建议山西将煤炭和环保结合起来,搭建平台,聚集资金和人才,打造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煤炭清洁利用基地。
天蓝、地绿、水清。2016年的这个春天,在“十三五”蓝图徐徐打开之际,两会中“绿色”声音让人们对未来中国生机勃勃的永续发展远景更加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