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绿色发展的定力
——“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全国政协记者会现场直击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乔思伟 周怀龙
发布时间:2016-03-09
3月7日下午15时,以“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政协记者会,在北京梅地亚新闻中心拉开帷幕。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解振华,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胡存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主持人白岩松五位嘉宾,悉数落座,在紧张而热烈的氛围中,接受了一场中外媒体记者们关于“绿色”的“考问”。
用地“双控”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防治‘城市病’,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实施总量和强度‘双控’。请问,如何看待总量控制和新型城镇化的关系?”记者会上,《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的问题抛向了胡存智委员。
“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是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问题,胡存智开宗明义,他用几个“有利于”进一步阐明了观点。
建设用地总量控制,有利于进行主体功能区建设,可按照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建设的主体功能合理安排,促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通过划定“三条红线”——基本农田红线、城市扩展边界、生态红线,防止“摊大饼”式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形成更好的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城市建设形态,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发展紧凑型、立体型城市,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
胡存智指出,建设用地“双控”还有利于人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落实“人、钱、地”挂钩政策,使城市规模和人口同步发展,提高城市的集聚效益和经济发展集约程度;有利于城市更新、土地整治、环境整治,循环利用各方面资源,创新城市发展的机制体制;有利于协调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
“要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胡存智表示,总量控制下,重点开发区、“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格局以及“人、钱、地”挂钩中,新增建设用地是得到保障的;建设用地增量减少和存量增加并举,保证城市能得到合理扩容,通过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整治空间格局;建设用地增量减少和流量增加联动,通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使布局更加优化,建设更加科学合理。
越是经济下滑越要保持绿色发展的定力 相较于土地资源的紧迫感,日益严重的雾霾人人都有切身感受,也由此引发了更多的关注。
“雾霾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造成的。就全国来说,燃煤是最主要的,当然要为煤正名,到2050年中国煤作为能源比重还要超过50%左右,所以煤的清洁利用是关键。”秦大河说。
“雾霾实际上是环境容量已经接近临界值产生的污染。在临界值状态下,风来时环境的自净能力提高,污染就得到缓解。”胡存智说,因为不能天天等着风来,所以应该“天天治理”,共同努力来把污染降低,驱除雾霾,“风厉害,环保工作也厉害” 。
“2015年,全球碳排放没有增加,主要贡献是中国。中国明确提出自主贡献目标,预计到2030年左右会出现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我们要争取早一点实现。” 解振华说,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解决之道,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24%~25%,未来还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
雾霾还与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秦大河指出,以变暖为特征的全球变化是不争的科学事实。他指出,气候变化并不仅指温度升高和温度降低,而是指气候系统变化,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冰冻圈五个圈层都在发生变化。不仅仅是温度升高,高山上的冰川退化、南北极的冰盖加速融化、海冰覆盖的范围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平面上升,都是全球变暖的定量指标。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有关系,碳排放是“元凶”。工业化以来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43%左右,无疑对生态环境有巨大的负面作用,中国西部山地冰川过去50年的面积和冰量大概减少了15%~20%。
吴晓青着重指出,把经济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是不妥的,越是经济下滑越要保持绿色发展的定力,越是经济下滑越要增强绿色转型的决心和勇气,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一时的GDP增长,这是不可持续的。
“现在很多地方,发生了环境污染事件之后希望‘灯下黑’,当地媒体都不能报,我觉得这是社会当中的另一种‘雾霾’。”白岩松认为,在舆论监督方面,媒体大有可为,“想绿色发展,就要为媒体舆论监督多开绿灯,如果总是开红灯,等来的,将是环境更多的红色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