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地质文化建设要讲好地质人的故事

来源:地质调查报 作者:沐 天 发布时间:2016-02-25
  地质文化建设不能钟爱城市的繁闹,而要返璞归真,讲好地质人的故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是地质调查工作走过的第100 个年头,中国地调局也明确提出,要以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为契机,推进地质文化建设、确立地质人核心价值观。长期以来,我们在推进地质文化建设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在地质环境的改变和地质工作手段日益变化的格局下,如何让地质文化理念落地生根,是一项具系统性、实践性的课题。因此,讲好地质人的故事,是推进地质文化建设的关键。

  讲好地质人的故事,要处理好“远和近”的关系。所谓“近”,就是要立足2016 年局党组提出的探索推进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所谓“远”,就是要着眼建设文化强国这个长远目标。注重远近结合,抓住二者的有效契合点,才能有所突破。文化建设的核心方法和根本规律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地质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人,人的故事在基层、在野外。讲述地质人自己的故事,就要吃透中央的政策和各项指示精神,进而开展相应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是文化内生的过程。地质人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和酸甜苦辣是地质文化建设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是值得深入挖掘并保持和发扬的文化矿藏。

  讲好地质人的故事,要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以往我们所讲的故事,有一部分出现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问题,故事讲的不接地气、不深入人心。因此,要认清质和量的关系,以质促量。进一步讲,就是对宣传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强化“专业思维”。地质工作是一项科学的、细致的工作,从地质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反应地质人心里深处的感悟。要以更加理性、科学的专业思维看待地质文化,形成独特的专业文化优势。其次要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故事讲得好不好,要让群众来打分,由基层评判。自说自话、闭门造车、体内循环是群众最厌恶、最反感的。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注重在各环节组织群众有序参与,请群众监督和评议。只有这样,推进地质文化建设的正能量和智慧才会不断汇聚。

  讲好地质人的故事,要处理好“老和新”的关系。老一辈地质人以“三光荣”传统为自己的精神导向,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观是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二者的不同从本质上也反映出新形势、新变化对我们地质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广泛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老和新的”关系,首先要有整合意识。新的精神是从旧的发展转化而来的,我们不能将“新”与“老”割裂,而要探索不同时期变化和条件,有机整合,让其永葆生机。其次要有贯通意识。讲好地质人的故事,要在地质平台、地质人才、地质内容和地质工作开展等方面下功夫。同时结合创新要素与内容有效贯通,生成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领域。

  2016 年是中国地质调查机构成立100 周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启动实施。要将推进地质文化建设贯穿始终,将讲好地质人的故事贯穿始终,勇毅笃行、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