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辽盆地外围油气资源调查

罗布莎铬铁矿区

涪陵页岩气田

“海马”号成功应用海洋地质调查
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加注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更加注重服务国土资源管理,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更加注重依靠创新驱动,更加注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实施地质调查九大计划。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事业,在经历了调整转型的阵痛后,踏上新征程,并走出了一条改革发展的新路。
能源矿产调查
取得新突破 为了更加有力支撑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油气勘查开发体制改革,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把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经费投入从过去占总经费的3%~5%提升到24.9%。经过一年的努力,通过成矿理论的创新、勘探方法的攻关,我国油气资源调查在新区、新层系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
松辽盆地外围继“突参1井”在2014年钻获轻质原油,紧接着,西部的高力板凹陷、南部的金羊盆地和秀水盆地、东部的通化盆地均发现了油气显示。一系列“点”上的发现,让人们坚定了“面”上突破的信心。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些油气发现均来自以往被忽略的一个层系——侏罗系。这意味着,大兴安岭及辽西地区的侏罗纪隐伏盆地,将成为松辽盆地新层系深部勘探的重要方向。
羌塘盆地,这个我国陆域新区最有望取得重大油气突破的处女地,在历经20年油气地质调查后,终于迸发出巨大的资源生机。在2014年得以确认具备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并筛选出3个油气重点勘探靶区后,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年在羌塘盆地开展了二维地震勘探方法攻关试验,在半岛湖地区初步识别出一大型油气圈闭构造。这也是目前羌塘盆地发现的最大的油气圈闭构造。
在柴达木盆地,取得了海相油气勘探重要进展。在古生界发现多套海相烃源岩,在盆地东部发现的多层段、多类型的生物礁和古岩溶,为油气储集提供了充足空间,评价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地质资源量达6亿~7亿吨。
页岩气作为能源界的“新宠”,在《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计划》中的部署实施力度也较往年进一步加大。《南方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工程》围绕南方古生界海相、华北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等领域,开展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在四川威远、重庆城口、贵州岑巩、湖北宜昌等地均获页岩气发现。此外,在北方石炭—二叠系实施的“尉参1井”、“牟页1井”,也实现了页岩气的勘探突破。
铀矿调查,在2015年放射出夺目的光芒。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下,统筹各方力量,充分发挥煤田、地勘、核工业、石油等各行业、各单位的人才、资料优势,实现了铀矿调查的快速突破。《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工程》和国家“973”计划《中国北方巨型砂岩铀成矿带陆相盆地沉积环境与大规模成矿作用》项目启动一年时间内,就在准噶尔盆地发现多处铀工业矿体,不仅填补了准噶尔盆地铀矿找矿的空白,而且也改写了该地区以往工作从未发现铀矿工业矿体的历史。
在清洁能源调查方面,全国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潜力分析成果,更加增强了我国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信心。31个省(区、市)沉积盆地型中低温地热资源量折合2.21×1012吨标准煤;地热资源可采量折合2.82×1011吨标准煤;地热流体可开采量为每年3.72×1011立方米。在西藏措美县古堆高温地热显示区实施的地热钻探,400米深度的温度达204.5摄氏度,为我国目前地热勘探中同深度温度最高的钻井,初步估算其地热发电潜力远大于羊八井地热电站的发电规模。我国第一口4000米干热岩科学钻探孔在福建漳州开钻,目前钻探深度已达到2800米。
重要矿产调查
打开新局面 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计划,在今年启动实施之初,就提出了可考核的成果指标,预期到2020年,圈定找矿靶区2000处,新发现矿产地200处,支撑形成3个千万吨级铜资源基地、3个千吨级金资源基地、2个千万吨级铅锌资源基地,并分解落实到各工程。工作部署的优化,产学研合作的加强,使得重要矿产地质调查工作迅速打开新局面,进一步夯实了推动找矿突破的地质基础。
作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8项任务之一的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计划项目,2015年提交了全部成果报告。报告显示,实施的188项老矿山项目中,共新增大中型矿床55个,有效缓解了矿山资源危机,平均延长矿山开采年限约10年,稳定职工就业16.5万余人,引导并推动了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向深部拓展。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是全国铬铁矿找矿潜力最好、最大的区域。通过开展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及老矿山找矿工作,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新增铬铁矿资源量累计突破330万吨。今年在罗布莎矿区实施的钻探工程,先后有2个孔见矿。特别是香嘎山19号勘探线ZK1902钻孔单层矿体厚度达到48.88米,显示了巨大的找矿前景。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青藏高原的主缝合带,构造演化历史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青藏专项中部署的《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铜矿调查评价》工作项目,在申扎县雄梅铜矿区深部发现了多层铜矿体,有望为整个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地质找矿打开新局面。而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首次发现的具有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特征的银铅锌矿床,勘查证实已达到大型矿床规模。
钾盐,一直是我国长期紧缺矿种。近年来,我国加强钾盐资源的勘查,探索新区域、新层位,深层卤水找钾取得重大进展,青海、新疆、湖北等地均显示出良好的资源前景。青海柴达木盆地深层卤水钾矿整装勘查,在尕斯库勒、大浪滩等次级盆地新发现大厚度孔隙卤水矿层,预计2015年可累计提交液体氯化钾资源量4.27亿吨。在新疆,取得了固体钾盐找矿的实质性突破,推算塔里木盆地内钾盐远景资源量达4.8亿吨;罗布泊地区先后发现了罗北凹地钾盐矿、腾龙钾盐矿等矿床;昆仑—阿尔金山地区高原盐湖矿床也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在湖北,荆州市江陵凹陷中南部深层富钾卤水整装勘查区预期新增资源量可达0.5亿~2亿吨。
锂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当前和今后的找矿重点。四川甲基卡继2014年探获超大型规模锂辉石稀有金属工业矿脉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川西设立了多个调查评价项目,预测仅甲基卡伟晶岩田有望突破200万吨氧化锂资源量,将为川西锂资源综合开发基地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服务国家需求
进入新阶段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是中央部署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三大战略顶层设计规划先后出台,战略实施开始全面破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发挥公益性、基础性作用,服务三大战略的效能也随之全面提速。
从国家的顶层设计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将以打造6条经济走廊和海上战略支点为核心,以通路、通航和通商为发力点,向纵深推进。同样,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一带一路”计划,也紧紧围绕6条经济走廊所涵盖的成矿区带,选择铜、铜—金、铜—钼、铅—锌—银和铀为主攻矿种,开展产出环境、形成作用、成矿规律和找矿潜力研究。今年,地调局有关“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矿产资源研究全面进入实施阶段。
为及时有效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瞄准两大国家战略实施对国土资源和地质环境的需求,先后启动了《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和《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编制,大力推进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集成和转化应用,为战略实施提供地质工作方面的建议、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两大图集的成功编制,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同时也为新时期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经验。
为进一步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长江经济带11省(市)国土资源厅(局)签署协议,建立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联动协调机制,加强中央与地方在工作部署、组织实施、成果应用等多方面的统筹协调,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
不仅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围绕重要经济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贫困缺水地区等的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调查工作。
在天津滨海新区、江苏沿海、长株潭核心区、西咸新区等重点地区完成15万平方千米1∶5万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在三峡库区、乌蒙山区、秦巴山区和南北活动构造带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选择典型地区开展1∶5万崩塌滑坡泥石流调查与风险评价示范。研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试点应用了LIDAR和无人机等新技术方法。积极推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以及西南岩溶区和西北干旱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完成探采结合井127眼,为近20万缺水群众解决了饮用水源;在四川大骨节病区实施的地下水调查与安全供水示范工程,完成配套供水示范井658眼,一举解决了病区16.7万人的饮水难题。
海洋地质调查
迈上新台阶 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九大计划实现五项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海洋地质调查计划的实施,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程度大幅提升,深海大洋科学考察成果更加丰硕。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处在整个海洋战略的最前沿。而我国在21世纪初,还没有一幅完整的、哪怕是小比例尺的海洋区调图。我国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在2005年完成两幅示范图幅调查后,进入到全面加速阶段,并于去年年底实现了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区域地质调查的全覆盖。可喜的是,今年,我国首批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也以顺利收官,为后续开展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了示范。
“海洋六号”今年经历了入列以来时间最长、参航和轮换人数最多、作业区跨度最大的一次大洋科考任务。在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深海稀土资源调查,首次发现高含量稀土富集层段;首次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初步查明了调查区的地层和构造特征;首次成功将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海马”号应用于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调查,填补了我国在海山区资源和环境调查手段方面的一项空白。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工作,为其勘探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以大型高新仪器为基础,建立的系统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测试技术体系,可广泛应用于我国海域和陆域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提供丰富、准确的分析测试信息。青岛所还与北京大学工学院联合共建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力争在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物性与理论、资源勘查评价、开发技术与环境效应等方面取得突破,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
此外,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研人员发现南极近海陆缘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条件,并发现了一系列异常标志和潜在赋存区。中国地质调查局多家单位联合开展工作,在青南藏北冻土区发现了一系列天然气水合物找矿新线索,并圈定数个找矿有利区。
地学国际合作
迈出新步伐 建设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亟待提升在国际地学领域的话语权。
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实施的“九大计划”和美国地质调查局正在推进的“七大科学使命”中,有大量需要双方共同关心、合力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2015年,双方商定,合作开展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地热等新能源矿产资源评价及其环境影响研究,海岸带综合调查,关键带研究,地质调查大数据、网络化、信息化,地质灾害防治,地球深部探测等,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中、日、韩既是亚洲的经济大国,也是亚洲的地质大国,三国在地质构造、成矿区带上紧密关联。今年,首届中日韩三国地调机构领导人会议召开,并签署了三国地学合作协议,在国际地质编图、三维地质调查、地下水和地热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海洋地质、天然气水合物、矿物材料等领域有开展广泛合作。
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瞄准“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加强与沿线各国的国际地学合作。
就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地学合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出合作倡议,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之间地学领域的学术和教育机构、团体,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围绕重大而又广泛关注的地质—资源—环境问题,编制合作研究项目规划建议;推动地质调查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的组织与实施,促进地质调查与灾害预警水平的提高。
在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专门召开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学合作论坛专题讨论会,组织了来自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为与会者介绍各自国家的矿业投资机会及地学合作设想。在今年的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再次倡议,建立中国—东盟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围绕重大而又广泛关注的地质—资源—环境问题,推动地质调查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助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地质调查支撑“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编制了“一带一路”卫星遥感解译图等一批重要地区系列地质矿产图件。中国与坦桑尼亚、摩洛哥、津巴布韦、赞比亚、印尼、巴布亚新内亚等国家合作地球化学填图顺利。在阿根廷、蒙古国、老挝及秘鲁等重点地区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境外地质调查信息成果集成与服务方面取得的成效可圈可点,特别是开展了境外地质调查成果集成与综合研究,发布GeoExpl(International)地质勘查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