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为大骨节病区引来生命甘泉

—— 《四川省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安全供水示范工程》实施纪略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高慧丽 发布时间:2015-12-15

项目组进行抽水试验

敬老院集中供水点

居民搬迁安置点集中供水点

  献上洁白的哈达,敬上鲜红的锦旗。11月26日在北京召开的《四川省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安全供水示范工程》项目成果评审会上,四川省阿坝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玉峰、阿坝县副县长华尔白、若儿盖县副县长王勇,代表11.9万告别不安全饮水的阿坝州人民,向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以及项目组成员们表达了藏区农牧民最诚挚的感激之情。

  这项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联合组织实施的省部合作项目,历时7年,调查范围覆盖了四川省全部27个大骨节病区,完成配套供水示范井658眼,让病区16.7万人摆脱了饮水难题。

  省部合作开展地下水调查,为四川大骨节病区安全供水提供示范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川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风景秀丽,少数民族风情独特,但一些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却长期遭受着病魔的摧残。这个病,就是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疾病,主要侵犯处于骨骼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增粗变形、肌肉萎缩、运动障碍,严重的可导致丧失行动能力。在阿坝,全州12个县、95个乡镇流行大骨节病,379个村为病区村,患者达4.1万人,其中壤塘县、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等地的患病率高达20%以上,是全国罕见的大骨节病重病区。而在整个四川省,有8个市州的27个县市、198个乡镇、775个村寨为大骨节病区,患病人数5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西南山地和盆周山区。

  大骨节病因其发病率和致残率高,对病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构成了极大威胁。而处于大骨节病区的阿坝、甘孜等地,山高谷深,交通闭塞,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卫生条件极差,普遍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特殊类型连片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病交加的恶性循环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严重的大骨节病病情,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家扶贫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大骨节病防治工作纳入了2007年度四川省“十大惠民”行动,并制定了《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总体规划(2007-2010)》,率先在全国启动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

  大骨节病的病因复杂,尽管已研究了上百年,但至今尚未阐明。大骨节病动物实验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病区水和粮中都可能有致病因素存在。综合防治大骨节病,保障饮水安全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支持与帮助四川省解决大骨节病区饮用水源问题,2008年11月,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订省部合作协议,投资1.5亿元,联合开展《四川省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安全供水示范工程》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共同组织,调派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等18家地勘队伍、1000余名调查研究和勘查施工人员,在27个大骨节病区、14万平方千米范围内展开了地下水调查评价与安全供水示范。

  查明病区分布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实施探采结合示范井658口

  大骨节病,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布特征。为了摸清大骨节病病区的分布与其地质环境特点,项目组对四川省大骨节病区的地质环境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

  四川大骨节病区按地貌条件可划分为高山高原区、高山峡谷区、盆周山地区和川东平行峡谷区。调查发现,高山高原区患病较重,患病人数3.7万余人,占患病总人数的73.2%,病区连片分布;高山峡谷区与盆周山地区病情中等,患病人数1.3万余人,病区局部连片分布;川东平行峡谷区病情较轻,患病人数347人,病区呈零星分布。就地层岩性而言,中—重病区的地层岩性以砂板岩、泥炭沼泽碎石土为主,中病区岩性以花岗岩为主,砂泥岩区则病情较轻。

  病区与非病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显示,四川大骨节病病区分布与各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调查发现,各病区主要饮用水源为地表水和浅表层地下水。大骨节病的患病与饮用水源中常量组分的极度缺乏有关,且饮用水源中腐殖酸含量过高对大骨节病的患病程度也有较大影响。病区饮用水矿化度多小于150毫克/升,腐殖酸值多大于1毫克/升;而非病区饮用水矿化度多大于300毫克/升,腐殖酸总量小于0.5毫克/升。高山高原区的地表水和浅表层地下水同时具备极低矿化度和极高腐殖酸含量,因此这一区域内大骨节病分布最为广泛,病情也最为严重。

  为此,项目组提出,大骨节病区改水水源水质除了满足《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基本要求外,还要将矿化度和腐殖酸含量两项指标作为大骨节病区改水水源水质评价的附加参考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为防病改水水质评价提供依据。

  项目组综合运用遥感、水文地质调查、物探和分析测试技术,采用多项新技术手段融合进行调查填图,提供了高精度水文地质调查成果,进而圈定了单井涌水量每天超过30立方米的水文地质单元,探索并总结了四川省大骨节病区有效的勘查找水技术方法与示范井施工工艺,在大骨节病区施工探采结合井742口,其中成井并形成供水能力的示范井658口。

  根据水文地质调查和探采结合示范井勘探发现,病区地下水资源具有分布不均匀,水质、水量空间变化大的明显特点。位于河谷地带病区的村寨、安置点一般都有可以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通过打井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可以解决病区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可划为宜井区。处于高台地、高山斜坡、沼泽区等的病区,受水文地质条件限制,实施的探采结合示范井勘探证明其水量、水质不符合安全饮水标准,应划为非宜井区。据此,项目组查明病区的宜井区段有260个、地下水可采资源量达每年11.3亿立方米,非宜井区段80个。项目组建议,宜井区可结合病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资源量有保障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发利用地下水。

  安全供水示范工程建设,让病区群众喝上洁净地下水

  “以前,我们喝的是溪沟水、河水,水质、水量都没有保障;现在,我们喝的是洁净的地下水。以前,我们的村民为了饮水,远的要走上两个小时去挑水、背水;现在,只要10分钟,就能把水提回家。”阿坝县副县长华尔白的一席话,道出了安全供水示范工程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四川省大骨节病区通过实施探采结合示范井,一方面探明病区地下水类型、水质、水量等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开采利用地下水作为病区改水水源的可行性,另一方面结合易地育人学校、敬老院、整体搬迁安置点、牧民定居新村等建设与规划,对水质符合安全卫生饮水标准、水量满足要求的探采结合示范井进行配套完善,建成方便实用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一举解决了病区16.7万名群众的安全饮水难题。

  阿坝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玉峰在项目评审会上介绍,通过安全供水示范工程的建设,病区群众饮用水源由地表水改为地下水,水质极大提高,有效阻断了水源感染途径。据卫生部门追踪调查,近3年来,阿坝州未发现有大骨节病新增病例,基本实现了控制大骨节病的目标。病区群众也结束了“沿山涧而居、逐水草而居”的历史,落后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极大提高。

  “此项目是继红层找水打井工程之后,被广大藏区干部群众交口称赞的又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徐志文如是说。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在会上指出,从项目实施效果看,四川省各县大骨节病区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病区农牧民收入大幅增长,过去贫病村面貌焕然一新。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4~2007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四川省合作实施了《四川红层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创造了“地调先导,地方跟进”的省部合作“红层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红层地区800万人的饮水难题。此次关于四川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安全供水示范工程的合作,是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又一次富有成效的合作,使“红层模式”向前推进了一步。

  找水解民困,打井为民生。为落实国家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期致力于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干旱缺水地区和地方病区的水文地质调查和安全供水勘查示范工作,踏遍六盘山区、太行山区、大别山区、乌蒙山区、沂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川渝山区、西藏及川滇青甘藏民居住区等,累计完成探采结合深井6000余眼、浅井200余万眼,解决了2200万人的缺水问题,为国家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作出了贡献。

  最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发布,中国地质调查局将重点瞄准乌蒙山、太行山、沂蒙山等14个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区和革命老区,部署开展1∶5万水文地质调查,查明地下水资源分布和赋存条件,实施安全供水示范工程,为当地缺水群众提供稳定的地下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