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激活地质调查事业智力引擎

——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地质人才简介(二)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5-11-12

周新桂

  开辟油气资源调查新阵地

  周新桂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副总工程师、综合研究与数据信息室主任

  自2012年调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主要负责油气调查和信息化建设工作。主持开展的东北、南华北地区油气调查取得重大突破,公益性油气地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一带一路”编图工作广受好评。  

   主持开展的松辽外围新区油气调查获得重大发现。2013年,在松辽西部外围突泉盆地部署实施的第一口油气调查参数井“突参1井”,在厚层火山岩下发现3 层油层,并成功获得轻质原油,实现了松辽外围中下侏罗统重要油气新发现,实现了油气资源调查在新区、新层系、新领域的突破,开辟了松辽外围油气勘探的新阵 地。2014~2015年,通过重磁电、二维地震部署,在大兴安岭中南部霍林郭勒及其附近地区发现5个中新生界油气远景凹陷,成为继“突参1井”后取得的 又一项重要新成果,为进一步油气调查提供了重要新区。

  南华北盆地油气资源调查项目实施的“尉参1井”获得上古生界迄今为止最好油气显 示,丰富了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富集理论;山东汶东凹陷页岩油调查获得重大进展,部署在汶东凹陷的页岩油地质调查井“汶页1井”,揭示了巨厚的富有机质页岩含 油层,对推动鲁西地区中小型古近系断陷盆地群页岩油资源调查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组织编制的《“一带一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图集》,提交中央领导、国 土资源部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为国家战略决策和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参考。

  调查成果及时转化,带动、引领和指导了相关企业勘探。 松辽外围新区油气资源调查钻获轻质原油后,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快速跟进部署,引领和拉动了企业在松辽外围油气勘探投入。“尉参1井”为太康隆起地区的多 口钻井取得突破提供了公益性服务,该井压裂若能获得重大突破,可有效带动油公司在该区域海陆过渡相天然气的商业勘探。

  在调查工作开展 过程中,针对厚层火山岩下难以获得清晰的地震反射问题,总结提出了火山岩下油气调查的重磁电震联合部署与反演方法,并经“突参1井”钻探得到了验证。在南 华北盆地改变以往太康隆起构造格局划分的传统思路,以印支期逆冲推覆活动为主线,重构了太康隆起及周缘构造格局和油气成藏关键要素,为“尉参1井”获得重 要发现提供了理论支撑。

  带领东北油气调查、华北油气调查、综合研究和数据库建设4个工作组,通过3年的努力建设和培养,打造成为奋发 有为、敢打硬仗、成果突出的团队。其中1人被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1人被评为部、局优秀共产党员,1个项目组获局专题表彰。近几年来,共培养硕士 和博士研究生、博士后8名,为中石化国际勘探公司、中石油长庆研究院等单位开展培训400多人次。




邱海峻

  推进北方油气新区调查突破

  邱海峻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油气地质调查室主任

  先后负责或参加全国 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全国矿产资源调查等项目7项。其中,参与完成的《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供给战略研究》、《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华北前 第三系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和《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2004~2009年)》等项目,获得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宜川古潜台部署实施第一口参数井“宜参1井”,获日产1.49万立方米工业气流,实现了盆地东南部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探突破。该井获 取工业气流,充分证实盆地东南部奥陶系古风化壳油气田(藏)的存在,揭示该区风化壳气藏具有一定分布规模及良好资源前景,拓展了东南部奥陶系勘探层系和领 域。

  在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山前带低勘探区部署实施的“博参1井”,发现油气显示268米,其中富含油11层,厚18.9米。该井首次在 博格达山前带二叠系发现富含油层,向南扩大了二叠系芦草沟组油气勘探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为博格达山前带油气调查和勘探突破提供了新线索和新方向。

  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冲断带勘探空白区部署实施“柯坪1井”,获得多套油气显示。以塔里木盆地骨干地震大剖面拼接为平台,实现了跨区块资料共享和联合攻关,推动大盆地整体评价,为解决盆地深层、基底等基础地质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地震资料基础。

   “宜参1井”发现了目前为止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奥陶系风化壳最优质的储层,展示了该地区奥陶系风化壳资源前景广阔,为油公司在该区的勘探起到了引领作 用。塔里木盆地新拼接的骨干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已服务于油田生产。支撑新疆油气勘查开发体制改革,优选了油气区块并编制资料包,“柯坪1井”等钻井实物资 料已经为区块招标等工作提供资料服务。

  在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方面,首次跨区块、跨单位实现“四统一”地震资料拼接,形成了统 一参数、统一平台、统一方法和统一流程,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针对深层震旦系—中下奥陶统建立了一套适用的二维地震资料拼接处理技术方法和参数组合。结合油 气调查获取的新资料,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风化壳形成研究提供新数据,深化了顺层岩溶作用控制本区风化壳形成的认识。

  带领推进天山— 兴蒙构造带和西北区油气基础调查科研团队建设,初步建成了结构合理、专业互补、昂扬向上的30余人科研集体。在工作中,将油气地质调查、企业需求与科研紧 密结合,形成了油气调查中心、石油公司和相关科研院校组成的联合攻关科研团队,在天山—兴蒙构造带和西北区油气基础调查中攻坚克难,取得一批新成果。




向运川

  为境内外矿产勘查提供信息支撑

  向运川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

  主持开展的《全国矿产资源潜 力评价化探资料应用研究》,建立了铜、金等11个矿种的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模型,首次利用全国地球化学资料开展基础地质推断解释、找矿预测区和找矿靶 区圈定研究,充分展示了我国不同地质背景反映的地球化学规律和矿产资源潜力,为一些重大地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依据。

  主持完成的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建设,囊括了全国已完成的1∶20万和1∶50万区域地球化学数据,覆盖面积约650万平方公里。编制完成了1∶500万和1∶1200万地球化学图集,填补了我国高精度地球化学系列编图的空白。

   主持研发的“多元地学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GeoExpl” 和“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管理系统(GeoMDIS)”,向全国地勘行业推广应用1000余套,200余家单位、2000多人次参加培训。在GeoExpl基 础上更新研发的“地质勘查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GeoExpl(International)” 提升了系统解决地学问题的能力,搭建了国际化地学数据处理平台,提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专业数据处理在国际地学领域的影响力。全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数据已 全面面向社会服务,数据服务达11万余幅,1∶500万全国区域地球化学图已在全国资料馆网上公开服务,图件下载超过1.2万次。主持建立的“全球地质矿 产信息系统”数据覆盖了全球110多个国家,为国家政府部门、地勘单位、专题研究机构、国外风险勘查专项项目以及我国矿业企业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数据支撑服 务。

  在开展《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化探资料应用研究》过程中,总结了一套适用于不同层次应用地球化学资料进行矿产资源评价预测的方法 技术。此外,还主持编制了《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建设标准》、《全球地质矿产数据库建设指南》。在主持实施国家“973”项目《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大型矿 集区预测》之《多元信息集成与大型矿集区预测》课题研究中,进一步探索了区域地球化学预测评价大型矿集区的方法技术,结合GIS技术,圈定了我国主要矿产 矿集区分布和资源量预测;在组织实施国家“863”计划《对地观测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之《地面观测信息与对地观测信息的综合分析与处理技术》课 题研究中,探索了多源地学空间数据的集成与整合技术,为多源地学信息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

  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50余名,在全国培养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地球化学研究队伍。目前担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分管境外地质矿产研究部的技术工作,作为主要组织起草者,向中国地质调查局提交了“全球矿产资源信息中心”建立方案。




吕志成

  让老矿山焕发新生机

  吕志成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

  2004年~2011年,负责组织实施 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230个勘查项目中45个探获资源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80个探获资源量达到中型矿床规模。2012年~2015年,作 为计划项目负责人实施的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168座矿山找矿中,14个矿山新增资源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39个矿山新增资源量达中型矿床规模。该项工 作的开展,稳定了矿山产能,拉动矿山企业后续投资勘查约80亿元,找矿成功率高达95.2%;平均延长矿山开采年限17年,稳定职工就业65万人,大幅地 增加了矿山的后备资源。

  首次系统开展了全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评价,筛选出一大批具有资源潜力的资源危机矿山,提出 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部署建议,从根本上解决了矿山深部和外围资源潜力不清、找矿方向不明等基础地质矿产问题。项目研究成果多次应用于国土资源部等 部委向国务院报送的报告中,作为国家矿山地质工作部署、矿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制定的宏观决策依据。项目成果还为河北等20余个省区矿山找矿提供了技术支 撑。

  通过实施战略矿产远景调查部署研究及关键技术示范项目,完成了我国基础性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的顶层设计,为科学、规范、有序地部署 和实施矿产远景调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依据项目成果安排的97个矿调生产项目,提交新发现矿产地185处,圈定找矿远景区538个、找矿靶区 915个,潜在价值数千亿元。在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保障“358”目标任务完成及解决整装勘查区基础地质矿产问题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

   在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方面,创建了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技术;提出的“地质研究出思路、物探(化探)技术圈靶区、坑钻工程揭露矿体”的技术路 线,在矿山找矿工作中取得了成功;矿山深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新发现和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矿床学、成矿与找矿理论,为深部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有价值的示 范;创新了深部找矿关键技术,在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和大深度钻探等技术方面极大提高了找矿效果,具有示范效应;完成了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工作 的顶层设计,建立了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工作技术体系;创建深部三维定量预测方法体系,建立了三维立体预测技术流程,示范推广取得很好应用效果。

   在业务团队建设方面,努力打造矿产预测和物化探技术应用示范业务团队。目前已形成由30余名中青年高级职称和博士后、博士、硕士组成的矿产预测和物化探 技术应用示范业务团队,培养老矿山处和勘查处20余位矿产预测业务人员。通过构建物探技术应用示范与数据处理解释平台,形成近10人的业务团队。




李 媛

  推动地灾调查迈上信息化道路

  李  媛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

  长期从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建立的一系列数据库建设标准、评价指标、编图方法和信息平台,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的水平。

   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标准,搭建了统一的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对地质灾害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信息化建设,以及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建设等工作 进行标准化、规范化。通过推广应用,形成了数据录入—数据检验—资料入库—成果管理—信息发布的一体化工作流程,有效地引领了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及数据库建 设,促成了国家、省(区)、市、县四级统一的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体系,提高了信息互通和服务的效率。

  在全面系统总结全国地质灾害时空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分析预测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从不同诱发因素、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尺度建立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对我国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发育趋势、灾情、险情、灾度和险度等进行评价,划定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通过信息平台,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县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管理与运行模式,实现了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的动态更新、实时互动、网上浏览和预警预报,使得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基层就拥有全面系统的基础信息支持,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在全国30个省(区、市)2020个县(市)推广应用。目前,该系统已成为我国应用范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地质灾害调查 专业系统,有力地保障了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推动我国地质灾害调查与管理工作迈上了信息化道路。此外,为编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国地质 灾害调查项目工作部署提供科学依据,为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趋势预测和应急处置提供基础资料。在“5·12”汶川地震和“8·8”舟曲泥石流重大地 质灾害发生时,带领团队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

  在理论创新及技术方法进步方面,建立了县域、省域和全国范围的地质灾害 调查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全面直观反映了我国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分布规律、灾害现状、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等;探索形成了统一的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技术要 求,初步形成了一套1∶10万和1∶5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图件编图技术方法和要求;将GIS等技术直接应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开发了地质灾害调查录入、检 查、管理和发布信息系统,实现了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信息化。

  依托项目,建立了一支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信息系统建设团队。团队成员稳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问题深入,技术支撑及时有力,获得国土资源部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联合培养研究生7名。




李瑞敏

  全面摸清全国环境地质问题

  李瑞敏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室主任

  基于大量水土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资料和对“岩(土)—地下水—植物”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华北平原水土地质环境存在干化问题、现代地质环境特征及演化问题、土壤酸化问题、潜水碱化问题、自然—人为双驱动及驱动差异问题、水土环境质量呈现恶化趋势等。

  在全国1∶50万分省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建立了由4大类13种21个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构成的我国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对我国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取得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主持起草《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实施方案》、《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技术要求(试行)》等技术文件,提出了我国地质环境区域特征主要受控于地貌、活动构造、气候等三大因素(两级13项指标),编制了《中国地质环境分区图》。

  作为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计划项目负责人,协助部局院组织4个部委20多家单位,对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水环境、气候环境等开展了单要素评价,完成了《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对策建议》,为编制《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3~2020)》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协助部规划司完成了《“十三五”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任务》,提供了数据支持、技术支撑和发展建议。参与了发改委牵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研究,协助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完成了《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监测预警工作方案》。

  在科技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方面,提出了“影响—状态—后果”模型和以“影响—状态—后果”模型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理论框架,建立面向地质环境调查和地质环境管理的地质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并针对6种不同生态环境问题分别研究提出了调查地质指标体系和监测指标体系。基于对“岩(土)—地下水—植物”系统的研究和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建立了土壤—籽实元素含量响应关系模型,从而把复杂系统研究概化为可基于农业地质调查数据的评价方法。通过对华北平原地质环境调查和水土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提出了以土壤、潜水为主要监测介质、以“区域监测—重点监测—问题监测”为基本框架,构建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网络的技术思路。

  带领环境室技术人员,研究提出了生态效应评价方法和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网络构建框架,建立了与省级有关研究人员的技术联系,形成了水土地质环境评价与监测团队,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6名。培养建立了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编图团队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