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震
为华北地下水资源安全护航 马震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副院长
长期从事水工环技术工作,负责完成多项地质调查项目。在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典型污染场区地下水污染机理研究,平原区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研究,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和环境地质图系编制等方面解决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
负责编制的滦河三角洲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报告,首次系统评价了滦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状况,研究了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现状、污染机理和污染演化趋势,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在应用同位素技术研究污染河流沿岸地区地下水污染演化趋势,典型污染场地镉和有机污染物污染机理、水土污染相互关系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唐山等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与污染修复等相关工作多引用该项目成果。
负责环渤海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划计划项目,逐步建立完善了一套以第四纪基础地质研究为基础的1:5万环境地质调查方法,实现了基础地质调查与水工环工作的有机结合。
负责编制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求,按不同服务目标分别编制规划应用类和基础背景类主题图件12张,已及时提交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和京津冀地方政府使用。该图集创新了编图思路和图件表达方式,成为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应用与及时服务的典型范例。
负责编制关于河北省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工程规划建议的评价报告,全面分析了影响生态过渡带工程规划建设的地质要素,系统评价了生态林建设的适宜性。该报告已提供国土资源部和河北省相关部门使用,成为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工程规划的基础地质依据。
负责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区地质保障工程,参加非首都功能疏解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配备多参数水质测试仪、便携式测井仪、EH4、高性能微型服务器等技术装备,带领一支30多人,由第四纪研究、水工环调查、信息系统建设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团队承担地质调查项目工作。
在工作中逐渐建立了一支以年轻技术骨干为主,以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地面沉降调查研究、海水入侵监测预警为发展特色的技术团队,出色地组织完成了环渤海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综合地质调查工作,为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水工环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陈树旺
引领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勘探方向 陈树旺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能源地质研究室主任
长期从事松辽盆
地外围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2007年以来,作为项目团队负责人,准确把握公益性油气基础地质工作定位,通过系统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在大兴安岭
中南部大面积火山岩覆盖区,首次圈定了突泉盆地等5个油气远景盆地,总面积约26684平方千米,确认了中、下侏罗统、上古生界林西组等生烃新层系;为松
辽盆地外围开辟新区、拓展新层系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
一是引领了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勘探方向。通过油气地质深入调查评价工作,首次提出
突泉盆地有望成为松辽外围侏罗纪油气新区、新层系勘探突破的远景盆地;指出晚二叠世林西组暗色泥页岩分布范围广、沉积厚度大、有机质丰富、热演化程度高,
具有较好的页岩气资源前景,为油气新区优选和进一步勘探奠定了坚实基础、指出了明确方向。
基于翔实的野外调查、把零星分布于火山岩覆
盖区的山间煤盆视为“窗口”,指出火山岩之下发育的龙江盆地、突泉盆地、扎鲁特盆地、林西盆地和乌兰盖盆地等油气新区,其中突泉盆地中、下侏罗统泥岩厚度
大、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具良好的生烃物质基础,有望成为松辽外围侏罗纪油气新区、新层系勘探突破的远景盆地,为东北地区及中国北
方侏罗系油气油气资源前进研究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二是实现了油气重大新发现。优选突泉盆地作为突破口,先后提出“突地1井”和“突参1井”井位,通过实施地质调查井和战略选区钻探验证,均发现多层油浸、油迹、油斑级别的油气显示。其中“突参1井”经试油压裂获得轻质原油,实现油气调查的重大新发现。
三是探索形成了实用高效的火山岩覆盖区油气勘探的方法组合。针对火山岩覆盖区的隐伏盆地,充分利用基础地质调查的优势,探索出野外露头“摸边”,重、
磁、电非震物探“探底”,油气化探圈定“异常区”,井、震结合验证的方法组合,攻克了火山岩屏蔽层导致地震分辨率下降的技术瓶颈。
四是调查成果及时转化并取得显著成效。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及时主动提供东北四大油田企业的服务,赢得了信赖和支持,并为其申请油气勘探提供了基础资料和信息。
五是初步形成一支技术过硬的油气调查业务团队。该团队2014年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表彰,创新成果获得地调局成果一等奖。
姜月华
倾力保障长江经济带健康发展 姜月华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水环院院长
工作以来,一直奋斗在科研一线,目前是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首席专家。
在组织开展长三角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中,基本查明重点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资源禀赋和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建立了第四纪地层结构、含水层结构和工程地质结
构模型,提出苏南地区存在两个不同含水层系统及地下水流场变化新看法,为区域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地面沉降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
基础地质问题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成果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等方面成绩十分突出。组织编制的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及时
提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有关省市国土资源部门;作为主要核心成员先后参与编写了《我国地下水污染白皮书报告》和《中国地下水质量调查报告》,后者获
中央多位领导批示;“5·12”汶川特大地震应急抗震救灾提出工程爆破、避让、搬迁和重新选址建议,及时被当地政府采纳;北方四省应急抗旱找水打井一举解
决当地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在长三角发现的3个污染场地及提出的1.2亿元污染治理投资额均被国家环保部、江苏环保厅和发改委采纳;利用中央项目引
领社会资金投入成效显著,并形成多个中央和地方创新合作机制模式。
在科技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首次应用地
质雷达等新技术针对加油站等污染场地调查评价示范获成功,吸引了专门从事物探工作的多个单位前来交流;清华大学已把相关成果内容作为研究生课程授课内容;
应用“光纤技术”监测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量和地裂缝位移取得新进展;1: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成果也为今后类似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起到示范作用;组织编
制了3份区域和场地地下水污染勘查技术指南;获得2项国家专利。
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方面,已形成城市地质等5个专业领域团队以及长三角经济区、淮河流域地区(包括皖江经济带)和海峡西岸经济区3个常年稳定调查区域,团队近年取得地质调查成果及获得先进集体和个人荣誉称号丰硕,成效十分显著。
出版著作6部(第1作者),发表论文113篇(SCI 7篇),获国土资源科技二等奖2项(排名第1)、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1项(排名第1)、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1)和其他各种科技奖励。
王立全
推进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原始创新 王立全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
作为“东特提斯成矿带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工程”负责人,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平台,立足青藏高原区位优势,构建“项目为牵引、平台为支撑、团队为载体、产出大成果”的科技创新格局,建设一流业务团队与学科发展基地。
主持编制了全新的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资源系列图件,为国土规划、资源勘查、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基础资料与科学依据,对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边疆经济发展、民族稳定具有重要支撑及先导作用。
基于区域177幅1:25万区调成果资料,首次以有序地层群/组、构造地层岩群/岩组作为基本编图单位编成青藏高原1:150万地质图,重新建立了青藏高原区域地层—构造时空格架。
创新地以36个大地构造亚相作为基本编图单元编成青藏高原1:150万大地构造图,解决了区域多个岛弧带及结合带形成的关键地质问题,重新构建了“两条对接带、三大造山系、四大陆块区围限”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架。
探索性地以大地构造相时空结构作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的基本方法,编成青藏高原1:150万矿产及成矿背景图,解析了区域岛弧带、结合带、地块区等不同构造单元的成矿背景及成矿作用,解决了大陆边缘增生—碰撞造山→陆内汇聚过程中在什么构造部位找什么矿的问题。
基于青藏高原区域地质实践建立的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及大地构造划分方案,已纳入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成矿地质背景技术要求》,对正在开展的全国矿产资源评价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提出西南三江古特提斯构架和不同构造环境下VMS型成矿作用新认识,对金沙江、南澜沧江成矿带的矿产调查与勘查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评价鲁春铜矿具有大型规模资源潜力,新发现红坡牛场铜矿,指导羊拉铜矿的找矿突破。
提出龙木错—双湖—怒江—昌宁巨型缝合带是南北大陆重要分界的新认识,为“一个大洋、两个大陆边缘、三大多岛弧盆系”青藏高原特提斯演化构造格局和大陆
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模式的建立,作出重要贡献。作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贡献者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提出早古生代晚期特提斯大洋北向俯冲制约羌塘—三江多岛弧盆系构造演化及其VMS型成矿环境等新认识,为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系成矿”模式的建立,深化重
要成矿带的地质背景认识,作出重要贡献。作为“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和“西南‘三江’多岛弧造山过程、成矿系统与资源评价”贡
献者之一,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

滕家欣
凝练西北地区找矿关键问题 滕家欣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副总工程师
多年来负责西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的规划部署,近年来一直参与新疆“358”项目的组织实施,凝炼了南疆工程中涉及找矿突破的关键地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性地质科技成果。
1986~1998年,主持完成了原地矿部重点项目新疆哈巴河县阿舍勒铜矿的普查、详查和勘探项目,研究提出矿体形态受向斜控制并向北倾伏,具有水平和
垂直分带特征的认识,发现并提交了大型富铜多金属矿床(新疆首个大型富铜矿),实现了找矿的重大突破。系统总结了块状硫化物矿床找矿的经验和勘查技术方
法,荣获原地矿部勘查一等奖。
2001~2010年,负责西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的规划部署,对大幅提高各重要成矿带的调查和研究程
度、矿产勘查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找矿突破、科技创新的理论,对推动部省合作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工作(新疆358项目)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作用,奠定了西北地区尤其是新疆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新格局。编制了西北地区矿产潜力分析的专著,对西北地区新发现土屋铜矿、白干湖钨锡矿、马元铅锌
矿、大桥金矿、小柳沟钼矿、塔什库尔干铁矿等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0~2015年,主持西天山阿吾拉勒铁铜成矿带成矿规律研究和西天山晚古生代火山作用与铁铜矿选区调查项目,首次提出了该成矿带为火山岩型铁矿并严格受火山机构控制的新认识,指导备战铁矿部署后续的勘查工作,新增铁矿石量2.45亿吨。
担任“南疆工程”首席专家,在南疆工程实施过程中,对火烧云超大型铅锌矿的区域成矿背景、成因类型以及巨量铅锌成矿机制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
出了铅锌流体受中新生代构造控制、沉积成矿的认识,对解决甜水海地区铅锌找矿方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紧紧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和需求,编制和部署了南疆地区
铁、铅锌、锰矿等国家级大型资源基地2015~2020年的实施方案。
首次总结了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潜力,指出了主攻矿种、矿产类型和找矿方向,为科学部署西北地区的地质调查工作并取得一系列找矿突破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编制了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业务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目前南疆工程业务团队已经初步建立,并形成了积极向上、勇于实践和创新的良好工作氛围,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计文化
探索青藏高原北部和中亚地质奥秘 计文化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总工室主任
作为第二项目负责人完成的青藏高原北部基础地质综合研究成果,整理、分析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612个金属矿床、矿点、矿化点,提出了16个优势矿种和16种矿床类型,划分出20个成矿远景区并进一步筛选出7个作为后续工作部署的重点区域,促进了塔什库尔干铁矿、三江北段铜、铅锌多金属、祁漫塔格地区多金属的找矿突破。
合作提出了“双湖—龙木错蛇绿混杂岩带+南羌塘+班公湖—怒江蛇绿混杂岩带”为主的特提斯大洋遗迹,南部属于冈瓦纳大陆的北部边缘,北部属于中华古陆链的南部边缘,创新了青藏高原基底构造格局的认识。
刻画了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地质结构、提升了成矿地质背景认识。论证了西昆仑晚古生北带火山岩形成于代弧后盆地构造环境。在塔吉克帕米尔东部确定了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冰水沉积,发现了与碱性岩有关的钨、钼、铅、锌多金属矿化带。编制了西昆仑—喀喇昆仑泥盆纪、石炭纪、早中二叠世及三叠纪的岩相古地理略图,刻画了该区地质结构,提出了西昆仑—喀喇昆仑与塔吉克帕米尔构造单元对比方案,提升了成矿地质背景认识。
刻画了东特提斯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过程。编制、出版了青藏高原古生代7个阶段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联合探索了造山带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的理论方法体系,恢复了北羌塘、拉萨、阿拉善、柴达木等主要块体在全球中的构造位置,刻画了青藏高原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过程。
分析了中亚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和优势矿产资源潜力。编制了中亚地区1:250万大地构造相图、成矿规律图,编制了阿尔泰、环巴尔喀什湖等4个成矿区带1:100万构造建造图和成矿规律图等系列图件;开展了吉尔吉斯天山、塔吉克帕米尔、环巴尔喀什湖成矿区带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圈定了成矿有利区;建立了中亚地区地质矿产数据库,为西北省区政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中国企业开展境外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提供了信息和技术支撑。
合作提出了混杂岩带填图的基本原则,即“物质”与“构造”并重、以“岩块”和“基质”为基本填图单位、采用三元表四要素的图面表示,丰富了造山带填图的理论方法。
重视人才培养和业务团队建设,促进了青藏高原北部团队和中亚地质研究2个科研团队的建设和青年人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