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钾盐!找钾盐!
——聚焦西北地区钾盐整装勘查找矿进展现场交流会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张立 姜寒冰
发布时间:2015-11-03
“找钾盐,刻不容缓!”10月下旬,西北地区钾盐整装勘查找矿进展现场交流会在青海格尔木举行,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在内的60多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总结钾盐的勘查成果,交流找钾盐的经验,研讨下一步的勘查部署。
参会人数虽不多,但国土资源部总工彭齐鸣、地勘司副司长车长波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的众多专家、学者的出席,让这一围绕单个矿种的找矿工作交流会规格甚高。
资源紧缺之“阵痛”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资源紧缺,作为氮、磷、钾三大化肥之一,钾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素。
但是,不得不面临的现状是,我国一直尚未发现规模相当的大型固体钾盐矿产。目前,钾盐是我国紧缺的七大宗矿产资源之一。
我国目前已查明近10亿吨盐湖卤水型氯化钾资源,这支撑了我国的钾肥工业,但远不能满足当前国家发展的需求。数据显示,我国钾肥对外依存度依然达30%~45%。
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全国重要矿种都较2010年以前备案资源量有了明显增长,大部分其他矿种已完成3年目标,有的甚至超前完成5年目标,而钾盐、铝土矿、锰和锡等矿种却还没有完成3年目标。
根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358”)的目标,钾盐3年目标计划是找到333以上资源量2亿吨,5年实现目标3亿吨。然而实际情况是,3年实际才完成1.08亿吨,5年的数据暂时未出炉,但有专家预计,目标“估计难以完成”。
会上,当分析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一阶段钾盐找矿没有完成的原因时,彭齐鸣认为,主要是“找钾盐的专业队伍比较少”,“钾盐主要富集在盆地,与油气的矿权重叠,开展工作有难度”,“有着历史的原因,国家重视、投入的程度不够”等几方面因素导致。
“钾盐是隐性的战略资源。”郑绵平在会上提出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在座专家学者的的普遍认同。尽可能多的找到钾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可能多的找到钾盐,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严重缺钾的被动局面。
形势十分紧迫、成绩不够理想、困难依旧存在,钾盐找矿前景怎么样?下一步怎么办?或许正是此次交流会受到多方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
“突破前夜”在西北
西北地区是我国钾盐的主产地,现已查明的资源储量和钾肥产量均为全国第一位;同时,与钾盐有关的矿业产业也是西北部分地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西北地区钾盐勘查与开发既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又具有地区性经济意义。
201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新一轮的全国性钾盐找矿工作。据了解,从2010年到2015年,由郑绵平院士负责的钾盐计划项目,在全国范围共累计实施了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19项。
在当天的会议上,多年来始终致力于钾盐找矿和开发利用工作的相关科研院所、勘查单位和企业,就我国西北地区钾盐找矿进展成果、柴达木盆地钾盐整装勘查区深层卤水钾矿勘查、深层卤水钾盐找矿技术应用示范、新疆库车盆地钾盐勘查新进展、罗布泊钾盐勘查现状、新疆昆仑山地区高原盐湖型钾盐矿找矿进展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和交流。
记者了解到,柴达木盆地富含深层卤水钾盐资源,目前在尕斯库勒、大浪滩、察汗斯拉图、昆特依、马海等次级盆地内均新发现了大厚度富钾孔隙卤水矿层,开拓了柴达木盆地新的找矿空间,并展示了良好的找矿前景;新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罗南及外围探获硫酸钾(332+333)给水度资源量1.03亿吨;新疆库车盆地和新疆昆仑山等地区钾盐勘查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具有极大的找矿潜力。
其中,塔里木盆地内钾盐远景资源量达4.8亿吨;在罗布泊地区,先后发现了罗北凹地钾盐矿、腾龙钾盐矿等矿床,液体氯化钾资源量达3.29亿吨,其深部仍具找矿潜力;昆仑-阿尔金山地区高原盐湖矿床也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该地区共发现规模较大的盐湖21个,初步预测资源量可达1.5亿吨。
“这充分说明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库车盆地等地区仍将是我国钾盐勘查和预期取得重大突破、完成钾盐找矿目标的重点地区。”西北地区整装勘查跟踪综合与动态评估项目组负责人李智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侯献华在作大会报告时表示,西北部地区钾盐找矿项目创建了适合中国地域特色的成钾理论框架,调动了相关的找矿力量,实行的多学科、产学研相配合的联合攻关成绩显著。
“在西北部地区的相关研究进展表明,我国钾盐找矿已处于突破的‘前夜’。”侯献华如是说。
“不过,在钾盐勘查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盆地内油气和钾盐矿业权的关系、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做好国内保障能力与低价进口的关系、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关系、已有地质资料和新取得成果的关系等。”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车长波在会议上提出。
“不得了”的柴达木
就整个西北部地区而言,找钾不能不提的区域首选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西部深层含钾卤水(油田水)最早被关注,还要追溯到1957年。当时,柳大刚、郑绵平等在调查开特米里克构造时,通过对油气钻孔溢出的卤水取样分析,发现了钠硼解石矿物,并最早证明盆地西部油田水含钾硼锂多种有益组分。
然而,直到2008年,地质工作者才真正开始对盆地西部深层含钾卤水开展普查工作。2008~2010年开展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青海柴达木西部第三系上新统富钾硼锂深循环卤水矿产普查”,调查的目标地层也仅限于“上新统”。
转机出现在2010年,郑绵平院士的钾盐团队通过对古气候和盐构造进行背景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长期受下降干旱气流的影响,晚新生代以来处于我国西部寒旱中心,故推断下第四系(Q1)有成盐找矿背景。
2012年,柴达木盆地深层卤水钾盐资源被列为国家级整装勘查区,目前进展顺利,勘探深度在500米~1600米。在察汗斯拉图、昆特依、马海等次级盆地内均新发现了大厚度富钾孔隙卤水矿层,开拓了柴达木盆地找矿新空间。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该整装勘查区内累计提交液体氯化钾资源量3.79亿吨,预计到2015年年底可提交4.27亿吨,至2020年可提交8.5亿吨。
而由青海省地矿局完成的全省钾矿资源潜力评价项目认为,柴达木盆地氯化钾资源总量高达26亿吨,其中深层卤水型资源总量为11亿吨,各成盐盆地盐湖型钾矿资源量为15亿吨,找矿潜力巨大。
“不得了!不得了!这将是陆相成钾的一个典型。”会议上,郑绵平院士对柴达木盆地找钾的前景给与了高度赞赏。他同时表示,找矿理论应进一步结合实际,要综合运用理论指导和多种勘探方法来开展下一步的找钾工作。
“柴达木盆地中的苏干湖-花海子、一里沟-东台、北霍布逊勘查区等五个次级盆地成矿地质条件较为有利,目前工作程度尚低,应该具有较大的找矿空间。”李智明表示。
“油钾兼探”是捷径
要想实现钾盐找矿的重大突破,实施“油钾兼探”是最有效的手段。这是与会人员达成的共识。
在他们看来,富含钾盐的盆地几乎无一例外的与一些油气区块重叠,而油气公司在这些盆地内开展过大量工作,取得了丰富的资料,“利用好这些资料,一定能够使钾盐勘查事半功倍。”
李智明向记者透露:“塔里木盆地含钾盐层分布广泛,埋深大,与油气共生,常为油气构造盖层,在油气勘查过程中必须对盖层进行研究,并且是钻探必须穿过层位,油田每年都投入大量勘查工作进行大深度的油气勘探和开发生产,这些工作均可用于找钾工作,在勘探开发油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通过油气勘探钻井施工的同时采取岩盐岩心,可节省时间、减少费用支出,达到多快好省的钾盐调查效果。”
“通过与油气公司的合作,开展‘油钾兼探’是寻求找钾突破的捷径。”李智明说。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副主任龙宝林也在会议上建议:“要把柴达木盆地作为重点地区和突破点,探索并提升‘油钾兼探’机制,为格尔木等盆地等其他地区‘油钾兼探’合作提供示范。”
“一定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加强钾盐勘查工作;要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推进‘油钾兼探’。”彭齐鸣在最后总结时强调。针对矿业权重叠的问题,他指出,要因势利导,走综合利用、合作开发的道路,以合作实现共赢,要探索建立油气和钾盐综合勘查开发的利益共享机制。
他表示,在这一机制中,政府部门应当作好对资源的调查评价和规划,建立起行业标准,协调好矿业权人的关系,加强监管以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并且帮助协调矿业权人与社区的关系;地勘单位是找矿的主力军,要承担起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等各项工作,要重视科技和理论创新;企业是投资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应遵循市场规律,肩负起责任。三方要加强互动,求得共识,做好磨合,共同推进“油钾兼探”,实现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会上,院士、专家们还从多方面对今后的钾盐勘查工作建言献策。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杜玉良建议,应继续加强整装勘查工作,实现对整个盆地地质情况的总体把握和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提高勘查效率;在整装勘查中,各方应加强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青海省地矿局副局长李波则建议,今后要加强综合研究,总结成矿规律,为在更大范围和深度找矿提供理论基础。同时,要重视地震资料的应用和解译,注重对典型矿井的取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