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海洋六号”船顺利完成深海资源调查航次任务返航

来源:地质调查报 作者:蓝明华 王俊珠 刘卫红 发布时间:2015-11-02
  当地时间10月27日上午9时许,随着最后一个站位重力活塞取样器成功回收,“海洋六号”顺利完成今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第二航段的全部设计作业任务,正式踏上返航之路,预计11月7日抵达珠江口。

  本航段“海洋六号”船经历了较长时间台风天气,航行和作业受到一定影响。自10月15日抵达工区后,船上临时党委周密部署,果断决策,抢抓有利天气及海况,灵活安排施工计划,全体科考队员顽强奋战13天,共完成多波束和浅剖测线各1776千米、温盐深站位1个、重力活塞取样站位22个。其中,重力活塞取样获得样品总长度177.38米,平均长度8.06米,最大样品长度12.95米,取样成功率100%,平均取心率84.83%。

  集体学习国外海洋科考经验

  当地时间10月20日,“海洋六号”船临时党委开展了一次集体学习国外海洋科考经验的活动。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介绍了亲历德国R/V Meteor号M73/2航次考察的所见所闻,重点从航次组织实施和管理、调查设备、船舶管理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及认识,并与大家进行了交流。

  何高文表示,通过考察看到了与发达国家海洋科考存在的差距,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海洋科考的航次组织、船舶管理等方面应积极向先进国家学习和看齐,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海洋科考能力和水平。

  巧用定滑轮创新重力活塞取样作业

  经过几年的摸索创新,目前,“海洋六号”船后甲板作业时布放重锤已经形成3种方式:利用吊机布放、利用辅助卷扬和ROV转接装置布放、利用定滑轮布放。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为今后的海洋调查作业提供了多种选择。其中“新战法”巧用定滑轮利用取样器自身重量布放和回收重锤的新作业方式,在两个机动站位和本航段5个站位实操成功,可靠性得到了充分验证,并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和便利性。

  新作业方式的关键点,是借助事先固定在后甲板A型架上的定滑轮,取样器自身的重量就可以巧妙地被借用,帮助完成重锤的布放。具体来说就是取样器布放入水后,操作人员将重锤缆分别与平衡杆和重锤连接,并将重锤缆穿过定滑轮;之后,取样器下放,利用取样器自身的重量将重锤提高并越过后甲板滚筒;再将取样器回收至合适位置,待重锤缆完全展开后,将定滑轮与重锤缆解开,取样器布放工作全部完成。

  对传统作业方式的创新靠的是技术人员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海洋六号”甲板作业人员在提出和后面改进此次新作业方式的过程中都发挥了聪明才智,并经调查部讨论研究后确定下来,得到临时党委会初步认可,体现了科考队员集体的智慧。

  共同分享海上大讲堂

  本航段,“海洋六号”利用航渡时间举办了6场海上讲堂交流活动。其中让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黄文星作的题为《日本海底战争史——海底命名的政治意义》的讲座,其慷慨激昂的语调,富有感染力的爱国情怀,让在场的科考队员深受感动,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海上大讲堂是2011年“海洋六号”船首航大洋第一航次时,由地调局广州海洋局总工程师、时任首席科学家杨胜雄倡议的一项科普活动。几年来,多家参航单位的各领域专家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过专业技术交流,共同分享了什么是大洋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哪些种类,什么是锰结核,什么是富钴结壳,什么是大洋中脊,什么是硫化物,大洋调查有哪些常规手段和方法,南极、北极科考经历……为科考队员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增长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环境等专业常识,同时诠释了“海洋六号”“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