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转型释放新动能

——《中国地质调查年度报告(2015)》概述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何 力 发布时间:2015-10-29
  中国地质调查局日前发布了《中国地质调查年度报告(2015)》。报告全面展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动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调查工作的新需求,紧扣“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的基本定位,实施“九大计划”,加快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全面深化地质调查体制机制改革所做的大量工作。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整装待发,谱写我国地质调查事业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1. 实施地质调查“九大计划”

  搭建干事创新、发挥用武之地的平台

  立足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防灾减灾,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等“五大服务”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确定了地质调查“九大计划”(2015~2020)。通过“九大计划”的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不断增强创新力、影响力和引领力,向着服务一流、成果一流、科技一流、人才一流、装备一流、管理一流的建局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2015年地质调查经费总投入77.92亿元。把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经费投入从过去3%~5%提升到24.9%,从而更加有力地支撑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油气勘查开发体制改革。在矿业形势下行趋势下,继续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要矿产投入有所减少,但是在地质调查经费总投入中仍然居于首位,占总投入比例为32.6%。水工环地质调查投入总体保持稳定,占总投入比例达13.4%,进一步突出了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的水工环地质工作。同时,突出了“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结合更加紧密,地质信息服务明显加强。

  在地质调查“九大计划”框架下,建立了九大计划、50个工程和300个项目的业务平台,按照递进关系确立了业务发展的层级:第一层级是计划,瞄准国家战略实现九大目标;第二层级是工程,通过工程实施以期取得一批具有宏观影响的整装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第三层级是项目,作为业务推进和人才成长的基本实施单元,围绕特定目标开展调查和研究工作。通过50项工程和300个项目,推进地质调查业务结构调整的同时,带动了组织结构、队伍结构调整,以及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2. 实施人才强局战略

  开辟技术业务与行政管理两条人才成长通道

  为实施人才强局战略,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年在现行的行政管理层级序列之外,建立由卓越地质人才、杰出地质人才和优秀地质人才三个层级构成的技术业务人才成长序列,旨在造就一支能够破解重大能源、资源、环境、灾害难题和基础地质问题,能够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在国内地学界具有影响力,在国际地学界具有话语权的地质科技人才队伍。

  中国地质调查局采取有力的措施,开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技术业务通道。通过统筹全局绩效工资的方式,建立健全与成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直属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向取得突出成果业绩的卓越、杰出、优秀地质人才倾斜,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解决地质科技人才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留在地质调查事业一线,同时集聚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到地质调查事业当中。

  与此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力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改变了过去人才计划一般只是授予称号或是给予一次性奖励的做法,对卓越、杰出、优秀地质人才实行岗位聘用制,享受岗位绩效工资。对于卓越地质人才、杰出地质人才和优秀地质人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考核。岗位聘用制和目标责任考核打破了人才称号终身制,解决了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问题。

  3.实施问题导向

  构建新时期“出成果、出人才”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

  在规划部署、立项论证、组织实施、质量监控、进度安排、成果验收、资料汇交、应用服务、人才选拔等各方面,都要以“五问”为标尺,一问能否解决能源、资源、环境、灾害、基础地质问题?二问能否在项目成果应用服务“五大需求”上发挥作用?三问能否对推进科技进步作出贡献?四问能否对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作出贡献?五问是否依法合理使用经费?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

  考核、选拔人才时,要考虑政治是否可靠,道德是否高尚,廉政是否干净。在人才遴选标准上,不唯资历、职称、论文、奖励、学历、年龄,只唯能力,在地质调查各领域和全过程树立“出成果、出人才”的理念。

  4.落实目标责任

  建立技术业务和行政管理两套目标责任体系

  2015年4月,局党组对28个局属单位和11个部(室)确定了“两重一主”(重中之重工作、重点工作和主要工作)目标责任,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对“九大计划”、50个工程和300个项目也明确了总体目标任务和年度目标任务,作为考核的依据。

  对28个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11个部室主要负责人按照今年4月确定的“两重一主”目标责任体系进行考核。对计划协调人、工程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规定,初步构建放权、问效、追责的新机制。人才培养与项目推进同步进行,项目管理工作和业务推进工作密切协同,合理分工,相互促进。

  5.聚焦重大问题

  推进地质调查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主动适应财政预算体制改革。

  坚持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三年实行滚动。加强项目管理和项目库的建设。在项目库建设过程中,坚持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导向作用;坚持突出重点,聚焦重大改革、重点政策和重点项目,突出国土资源部门主要职能。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做到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评价,结果要应用。全面加强预算评审工作。力争把“九大计划”经费纳入部门预算,使地质调查工作投入常态化,更加符合地质工作规律。

  二是推进地质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地质调查与科研有机融合。

  地质调查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地科院、大区中心和局机关的业务部室的“8+6”(地科院+大区中心)和“1+1+6”(局机关业务部+地科院研究所+六大区中心)机制,从构想开始深入落实,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与一体化得到全面推进。局属各单位积极申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凝炼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地质问题。

  三是完善地质调查项目三级管理体系。

  第一级是局总工室和财务部,分别负责项目的技术业务管理和财务预算管理;第二级是局六大区项目办;第三级是项目承担单位。实行法人负责制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对项目及项目负责人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对项目及项目负责人进行考核时,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管理机构(总工室、财务部、大区项目办)、工程首席专家对项目的评价各占一定比例的权重。

  四是建立以需求、目标为导向的计划—工程—项目的业务推进体系。

  项目是业务推进的基本载体。各业务部室和直属单位要围绕项目开展成果的形成、集成、综合、应用和服务,推进项目、工程和计划各自目标的实现,推进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

  6.以“五大服务”为导向

  取得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

  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全国地勘队伍,全面实施“九大计划”,参与人员约4.9万人。在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努力下,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

  一是服务国家宏观决策取得新成效。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主持下,编制了一批图集和报告,包括《中国自然资源图集》、《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等图集,《页岩气地质调查报告(2015)》、《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等报告,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是能源与其他重要矿产调查评价取得新突破。

  “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新类型”油气调查,在松辽外围突泉盆地火山岩地层下钻获轻质原油;在湘西牛蹄塘组钻获页岩气;在上扬子地区调查发现页岩气的新层系。

  通过油铀兼探、煤铀兼探,开辟铀矿找矿新区,查明了一批大中型铀矿产地。发现了四川甲基卡世界级锂矿,为建设世界级新能源基地奠定了基础。西藏罗布莎发现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铬铁矿矿体,青海格尔木夏日哈木地区发现超大型镍矿。

  三是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和灾害地质调查取得新进展。

  在天津滨海新区、江苏沿海、长株潭核心区、西咸新区等重点地区完成15万平方千米1∶5万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在三峡库区、乌蒙山区、秦巴山区和南北活动构造带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选择典型地区开展1∶5万崩塌滑坡泥石流调查与风险评价示范。

  积极推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以及西南岩溶区和西北干旱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完成探采结合井127眼,为近20万名缺水群众解决了饮用水源。

  地级以上城市的浅层地温能潜力调查与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全面完成,在西藏、川西地区,新发现高温地热资源,在青海共和盆地和贵德3000米深钻探发现150摄氏度以上的干热岩。

  研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试点应用了LIDAR和无人机等新技术方法。研发了勘探孔封隔分层技术,显著提高了野外获取水文地质参数的精度。

  四是海洋地质调查和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迈上新台阶。

  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海试成功,国产化率达90%以上,具备实现产业化条件。我国海域1∶100万地质调查全覆盖。在南海北部陆坡的琼东南海域首次发现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以及神狐海域实现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突破。

  五是国际地学合作和境外地质调查开创新局面。

  地质调查支撑“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加强沿线国家地质矿产领域的合作,编制了“一带一路”卫星遥感解译图,特别是中新经济走廊等一批重要地区系列地质矿产图件。

  中国与坦桑尼亚、摩洛哥、津巴布韦、赞比亚、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合作地球化学填图顺利。在阿根廷、蒙古国、老挝及秘鲁等重点地区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开展了境外地质调查成果集成与综合研究,发布GeoExpl(International)地质勘查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

  六是地质资料服务呈现新亮点。

  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将1∶5区域地质调查图提供网上服务;今年新发布35万个地质钻孔资料;首次发布全国矿产资源评价成果地质资料服务目录。全国资料馆地质资料累计近13.2万档,数字化率达100%;2014~2015年度,共有79.5万人次借阅或下载资料,数据服务量近1TB。成功承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地质矿产史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