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9日下午2点半,“海洋六号”驶离夏威夷,不久即面临海况不佳的局面。10月1日至6日更是经历了今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风浪航行。
遭遇最差海况
当地时间10月4日9时33分29秒,“海洋六号”驶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瞬间跳至10月5日,一场暴雨级别的降水迎面猛扑过来,刚刚还洒着阳光的太平洋洋面上满布白头浪,天空、大海顿时一片混沌,瞬间风力猛增至八级。
这仅仅是“海洋六号”遭遇今年大洋最差海况的一个缩影。
据船长蓝明华介绍,深海资源航次第二航段航渡期,“海洋六号”至少遇到了今年大洋科考的三项“之最”:一是经历了今年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风浪航行,时间从10月1日至6日;二是遇到了最大的浪高,最高超过4米;三是风力最强,阵风达到9级。
恶劣的海况,让到达工区的时间不断延迟。原计划一周左右的航渡期,预计将推迟到两周左右。“海洋六号”持续而剧烈的船体摇晃,使得不少人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等晕船状况。为了减轻摇晃,“海洋六号”先后三次修正航向,在保障安全航行的同时,让大家尽量感觉舒适一些。
恶劣海况的罪魁祸首,是活跃的厄尔尼诺现象。据了解,2015年是厄尔尼诺年,在太平洋的低纬度地区,海水温度异常,接连不断地形成热带气压、热带低压、热带风暴,甚至发展为台风和超强台风,在北纬10度附近的东、中、西太平洋上一字摆开。“海洋六号”今年执行大洋36航次和深海资源航次的工区大多在这一纬度附近,因而频频面临“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考验。
因此,临时党委书记、首席科学家何高文多次在临时党委会上提出,关注气象变化是航渡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全船要严阵以待。
两次果断决策
尽管遭遇最差海况,但两次果断决策帮助“海洋六号”摆脱了被动局面,掌握了主动权。
早在夏威夷靠港停泊期间,蓝明华就一直高度关注相关区域的天气和海况。9月27日,夏威夷附近生成一个热带风暴,当时的天气预报显示,该热带风暴将在2天后降为热带低压。这让广海局最年轻的大洋船长敏感地意识到,2天后是离港的最佳时机。
在与广海局船舶大队副大队长、“海洋六号”前任船长孙雁鸣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后,蓝明华提出了9月29日下午离港出海的建议,并得到了临时党委的认可。这一果断决定,让“海洋六号”后来应对复杂天气和恶劣海况赢得了时间。
接下来一次关键时刻的决策,则让“海洋六号”赢得了主动。
10月1日下午,“海洋六号”行驶到达西经170°、北纬15°附近,迎头遭遇两个低压区。根据天气预报,这两个低压区有可能在未来两天内形成热带低压,进而很可能在未来发展为热带风暴。此时,如果原地踏步,有遭遇夹击的危险;直接西行,虽然距离工区更近,但很可能在未来受困于热带低压;而向南行,则会距离工区越来越远,而且后方的低压未来变化也难以预料。
在随后召开的临时党委会上,蓝明华提出了继续保持向西偏南方向航行、利用一天时间快速从左前方低压区中间穿过去的设想。因为在低压加强成热带风暴级别之前,“海洋六号”还是经得住6~7级大风考验的。这一设想在经过讨论和仔细分析计算后,再次得到临时党委的认可。按照何高文的要求,船长和大副根据天气预报仔细分析计算,最终选择穿插低压的方案,并将应急预案落实细化。
当晚,“海洋六号”即开始以14节左右的高航速实施穿插动作,并顺利地于10月2日中午完成穿插,进入低压的左侧区域。虽然穿插过程遭遇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但摆脱了低压加强成热带低压产生的危险被动局面。
此后,尽管“海洋六号”仍然持续受到前方热带风暴“彩云”和后方热带低压外围的共同影响,不得不长时间大风浪航行,但已经远离风暴和低压中心,掌握了主动权。
多方得力保障
“海洋六号”能够风雨无阻地驶向工区,靠的是关键时刻果断正确决策,而要在进行科学专业分析后作出决策,离不开天气预报的保障。
蓝明华告诉记者,由于网络状况不佳,特别是一度进入通信指挥系统卫星信号盲区后,“海洋六号”只能通过FB站通信系统接收到预报周期为三天的美国气象台天气预报,预报期为七天的航标天气预报显得尤为重要。刚刚回到国内的孙雁鸣,旋即开始扮演新的角色,每天早晚两次将航标天气预报按时发给船长。此外,甲板部24小时航行值班期间每两小时记录一次的气压、风力等即时信息,也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10月1日凌晨至10月2日下午,“海洋六号”实施高航速穿插动作,轮机部按照临时党委会的决策和船长的要求,安排三台1900千瓦发电机同时处于工作状态,稳定的运行确保了长时间大风浪航行时的安全与高效。
“轮机部在工作中很懂得未雨绸缪,早在上一航段就已经为本航段工作作好了充分准备。”蓝明华表示,在此次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风浪航行中,“海洋六号”的动力保障工作给力到位,功不可没。
10月6日18时许,“海洋六号”抵达预定滞航区域。由于工区仍然处在热带风暴“彩云”范围内,“海洋六号”将根据情况变化择机北上到达工区,开展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