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从“黄金十年”到“钻石十年”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主任徐学义谈中国—东盟地学合作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滕 艳 唐发伟 刘书生 发布时间:2015-10-13

9月19日,2015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在南宁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主任徐学义在论坛之一“中国—东盟地学研究合作论坛”上,作了主题为《中国—东南亚国家地学合作现状与展望》的报告。报告中,徐学义提出,加强东南亚地学研究合作,深化对区域地质规律的认识,促进区域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届“中国—东盟地学研究合作论坛”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广西地矿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承办。

 

东南亚与我国西南三江、华南地区具有相似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开展中国—东南亚地学研究合作,有利于促进资源能源合作

 

徐学义介绍,东南亚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总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区内分布着中新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并有泛亚铁路、中缅输油输气管道等重大工程。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5年来,已成为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中国与东盟包括地学在内的多项合作走过了“黄金十年”,现正致力建设“钻石十年”。

 

“东南亚与我国西南三江、华南地区具有相似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开展中

 

国—东南亚地学研究合作,有利于促进资源能源合作。”徐学义说,“东南亚位于中国著名的西南三江成矿带和华南成矿带的向南延伸地带,与其具有相似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区域内石油、天然气、铝土矿、铁矿、铜、金、镍、铬、钨锡、钾盐、煤等资源能源潜力巨大。开展地学研究合作,有利于打破国界的局限,深化对区域地质规律的认识,促进区域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矿领域开展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徐学义介绍,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其中,地质矿产领域是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中国国土资源部与柬埔寨工业矿产能源部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老挝地质矿产局、越南地质矿产总局、泰国矿产资源局、印度尼西亚地质局、菲律宾矿山与地球科学局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或合作谅解备忘录,为地学合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和全球48个国家地区签署了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开展了100多项合作项目。其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是中国地调局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承担了各类研究项目,对东南亚中南半岛、中缅边界成矿带、老挝—越南长山成矿带、东南亚地区开展了多方面研究。

 

区域地质背景方面,开展了东南亚地区地质矿产对比研究,东特提斯地区重要矿区产出环境、成矿潜力和找矿方向分析等研究。

 

跨境地质编图方面,开展了东南亚矿床数据采集与综合研究(1:1000万亚洲成矿图编制),中南半岛1:250万地质图编图,巽他群岛—新几内亚岛地区地质矿产综合图件编制以及岩溶地质编图。

 

地球化学调查方面,合作开展了老挝巴本地区1:20万地质地球化学调查等。

 

成矿规律研究方面,开展了中缅边界三江西南段—掸邦、三江—湄公河、中越合作哀牢山—红河—马江、三江成矿带南段—老挝北部矿集区成矿带成矿背景及成矿规律对比研究,东南亚地区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与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印度尼西亚中苏门答腊岛与滇桂南部—越东北多金属矿集区成矿背景与成矿规律对比研究,老挝—越南长山成矿带成矿规律与勘查靶区优选研究,菲律宾中部镍、铜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调查研究,印尼巴东—明古鲁地区铜金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等。

 

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国际地学研究平台,加强东盟国家地学人才培养

 

徐学义介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和西南三江地质调查研究,具有开展东南亚地学研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境外地学研究区域分工,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立“中国—东南亚南亚地学研究中心”,搭建了地学信息集成与服务、地质调查与资源潜力评价、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三大国际合作平台,重点建设东南亚区域地学信息中心,开展跨境地质联合编图、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及分布规律研究、重要成矿带和关键地质问题联合攻关、地质环境和地灾调查研究,以及技术培训、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和合作。

 

自2008年以来,地调局成都中心先后派代表团访问越南、老挝、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缅甸等国家,与有关国家地矿部门进行交流和联合野外地质矿产考察,深化了对东南亚地质矿产特征的感性认识。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东盟国家的地矿官员和科技人员,也先后访问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进行合作交流和参观考察学习。

 

通过交流互访,地调局成都中心收集了各国1:150万、1:100万、1:50万、1:25万、1:20万等地质矿产图、地质报告、专著、论文、矿业法规、投资政策等地质矿产资料,编制了东南亚中南半岛及中国邻区1:150万系列地质矿产图件、东南亚地区1:250万系列地质矿产图件,圈定了东南亚主要矿产找矿远景区,为跨境地质对比研究和编图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中国举办了各类地学培训班、研讨会20多次,包括8期东盟国家地矿官员研修班、矿产资源评价与管理研修班,5期CCOP及东盟地球化学填图培训班,4期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国际培训班,东盟—中国跨国地质编图培训班,东盟国家矿产勘查技术方法培训班,矿山环境地质调查与恢复治理培训班,2届东南亚中南半岛与中国邻区地质矿产国际研讨会,地下水合理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研讨会,东盟+3(中日韩)地学信息共享研讨会等,东盟国家先后有400多人次参加。

 

前不久,由地调局成都中心承办的东盟国家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培训班在成都举行。中国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地调局科外部以及东盟各国参会代表针对中国—东盟国家在地学领域的后续内容、合作方式等进行了专门的研讨。东盟各国代表表达了希望与中国地学领域合作的强烈愿望,并提出了应在跨国地质编图、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验室建设与样品分析、地学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的愿景。

 

徐学义表示,下一步,地调局成都中心将联合国内从事东南亚地学研究的单位,联合东南亚地质调查、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国际上从事东南亚地学研究的机构和专家,共同提升区域地学研究水平,促进地学理论创新;为资源能源合作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促进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生态文明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支撑;提升中国和东盟国家地质调查研究及国际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