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多系统、多单位联合

野外地质调查实现远程指挥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吕 霞 发布时间:2015-09-29

9月23日下午,地质调查生产调度系统暨视频指挥汇报会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通过卫星通信系统以现场视频方式听取了成都地调中心、广州海洋局、环境监测院3个单位分别在西藏阿木雄地区、太平洋执行调查任务的“海洋6号”船上以及北京门头沟区西峰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模拟现场传来的汇报。

 

本次地质调查生产调度系统暨视频指挥汇报会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实现卫星通信系统、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多系统、多单位联合的地质调查生产调度与远程指挥。王研首先听取了地调局发展中心关于地质调查生产调度系统应用情况的汇报。地质调查生产指挥调度系统通过整合地质调查工作相关业务信息,包括项目部署、项目运行监管、项目统计、预算执行、安全生产等数据库以及专题地质数据库等,可实现近年各年度所有工作项目的基本信息、预期成果、实物工作量、预算执行、野外工作出队情况的查询与统计,全面、及时地为管理层提供地质调查工作与管理的有效态势监控,为地质调查工作的统一调度指挥和宏观决策提供支撑。

 

通过IP卫星通信技术,汇报会现场视频连线了三个野外工作现场。

 

成都地调中心西藏阿木雄地区地质矿产综合调查项目负责人张士贞介绍了项目工作情况。该项目工作区位于西藏腹地,平均海拔高度在5500米以上。项目组自今年7月出队以来,已基本完成了本年度野外工作任务的80%,完成了区调填图700平方千米,实测地质剖面25千米,新发现了一个铁、铅、锌矿化点,矿化现象良好。项目组还应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对火山岩区穿越性路线地质调查进行了现场工作示范,并首次展示了野外地质调查智能位置感知服务模式。

 

“海洋6号”船临时党委书记孙雁鸣通过视频介绍了目前调查船所在海域环境和任务执行情况,并展示了船舶外部及调查作业区域画面。首席科学家邓希光介绍了2015年地调局深海资源航次第一航段和大洋36航次取得的主要成果。130位科考队员在150个昼夜里发扬地质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克服了8个台风所带来的恶劣海况的影响和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航次调查任务,取得了丰富的调查成果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环境监测院在北京门头沟区西峰寺模拟现场的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地质调查实时传输系统组成。该系统已在全国20个省部署各类卫星小站近70台套,可开展远程专家会诊或验收、野外数据检查、重大问题会诊等工作,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方面提供应急现场调查、监测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与应急会商等支撑。

 

本次汇报展示,是对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远程指挥的集中展示,充分体现地调局地质调查野外工作的远程指挥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与地质调查的深度融合。该工作的开展将大幅提高相关局业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促进局直属单位间协同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