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进行飞行前的准备工作 于 湛 摄
8月24日,我们搭乘国航CA1287航班抵达敦煌机场。走出机场,一阵清冽的北风迎接我们,同时迎接我们的还有几张充满青春活力的笑脸,他们就是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敦煌航空物探航磁测量项目组的成员们。
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到野外一线,记录下他们最真实的工作状态。
神秘的监测点
在项目组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敦煌月牙泉旁边的直升机驻地。简单休整之后,我们跟随检查组奔赴野外项目组工作站。
首先抵达的是日变站。日变站是在磁法测量数据处理中为消除地球磁场的日变化和短周期扰动等影响而设立的观测点,通过连续观测获取磁场变化数据。众所周知,所有电器设施都具有磁场,包括人畜活动都会产生磁场,因此,高精度磁测中日变观测点必须设在无外界磁干扰、人畜活动少、安静平整的环境中。
这里的日变站设在一间租来的比较偏僻的民房中,探头设置在一片非常安静的林间田地里。放置磁力设备的房间面积约15平米左右,占地最多的是一套磁力仪和监测设备,余下仅有一张单人床,一把椅子。就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项目组的队员们要坚守4个月,直到11月份冰封大地的时候才能结束一年的工作,然后等待来年继续。
在日变站,我们见到了项目组的7名队员,其中飞行组3人、地面组4人,除了一位老大姐是身经百战的老地质队员,其他都是年轻的“80后”,印象最深的是蒋久明和郭亮。
蒋久明,1987年出生,江西人,飞行组的负责人,大家亲切地称他“蒋哥”,个子不高却很干练,说话语速很快,热情地给我们介绍各种仪器设备和工作原理。他总是面带笑容,这里工作的辛苦和孤寂并没有在他阳光的性格中留下丝毫印迹。郭亮,齐齐哈尔人,典型的东北汉子,也是“80后”,给人的印象是踏实稳重。还有娇小玲珑的女队员逸川,虽然在大漠风沙中已经工作了20多天,皮肤依然细腻紧致,绝对的青春无敌。由于风沙大,面罩是这里必需的装备,他们要么是蒙面的大侠,要么是薄纱掩面的神秘女郎,在这大漠风沙中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磨人的等待
下一站探访的是航空物探航磁测量项目组的飞机场,这也是我们这次到访的主要目的地。
机场设在敦煌鸣沙山的山脚下。承担飞行任务的是中瑞通航公司的直升机,型号小松鼠,是欧洲直升机系列,最大起飞重量2000多公斤、有效载荷1000多公斤、最大时速287公里、最大航程665千米。飞行作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敦煌—阿克塞地区1∶5万高精度航磁调查,查明航磁异常分布特征,研究成矿地质背景,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提供高质量的航空物探资料和解释成果。由于不满足飞行条件,我们只在机场进行了简单的参观。
第二天早上依然没有空域开放命令,我们只能原地待命。到了晚上9点,项目组通知我们第三天有空域开放条件,如果天气条件满足,飞机便可起飞作业。
接到这个消息,我们满怀期待。
第三天早上6点,敦煌的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清冽的晨风带着丝丝寒意,工作人员开始了飞行前的准备工作。他们首先要对飞机内外及工作设备进行全面擦拭和保养,对机油进行样品采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不管能不能起飞作业,安全检查、设备检测和清洁保养都是每天的必修课。
一切准备就绪,可天空中灰黄色的尘霾似乎并不打算散去。我们从6点一直等到将近9点,天空始终黄沙漫天。因为天气不能满足飞行条件,我们只能暂回驻地,等待消息。
等待,是这里工作的常态,等待空域,等待适合飞行的天气。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在其他测区最长等待了一个多月都没能成功作业。等待是磨人的、恼人的,而年轻的地质队员们,他们却经常要面临这种等待。
天不负人愿
已经是到达敦煌的第五天了,我们还是早早到达了机场,心里既惴惴不安,又满怀希望。终于,晨曦散去,火红的太阳在戈壁大漠中蓬勃而出。飞机迎着初升的朝阳盘旋升空,在我们头顶短暂盘旋之后,呼啸着飞向天际,消失在漫天红霞中。
飞机每一次起飞需要飞行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左右,由于地表地形条件的不同,每次飞行能覆盖的区域也有很大差异。如果条件满足,每天最多可以起飞3个架次。这次野外飞行任务主要是完成敦煌—阿克塞测区的1∶5万航磁图。项目组从6月开始进场调试仪器,8月开始正式飞行工作,大概要到11月初结束。整个工作区有8万测线千米,预计今年飞行4万测线千米,明年继续完成剩下的4万测线千米。
航空物探工作,是地质勘探工作中的基础。航空物探工作者很难通过自己的工作直接找到令人瞩目的矿产和油田,大多数时候只是完成一个测区的工作,提供基础数据给其他地质勘探工作作为数据支持。这项工作或许是枯燥的、寂寞的,但它也是绚丽的、热情的,充满未知和挑战。
航遥中心的这群年轻人,在戈壁大漠中以飞机为伴,坚守着平凡的工作岗位,在西北广阔天空里绽放出青春特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