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东北振兴助力
——东北老工业基地地质找矿研讨会侧记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少勇
发布时间:2015-09-07
编者按 8月24日~25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和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主办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地质找矿研讨会在沈阳召开。为推动地质调查工作更好地支撑与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会议在交流成果经验的同时,研讨了东北地区重大地质问题及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的协调合作机制。
东北地区能源储备形势严峻,但新区新层系找矿潜力巨大
我国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的中心位置,不仅被列为我国区域发展的“四大版块”之一,而且是“一带一路”的东起点——中蒙俄经济走廊带的核心部分。东北老工业基地地质找矿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地质科学院机关、研究所及地质院校的院士专家,积极为东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建言献策,大家一致认为,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能源、资源调查,是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布局的积极行动。
沈阳地调中心总工程师朱群介绍说,东北地区能源储备形势严峻。大庆油田可采储量只剩下30%,仅有7.45亿吨,到2020年,年产量只能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辽河油田已动用探明储量的77.1%,天然气则已动用探明储量的82.6%。东北地区已有20个市县被宣布为资源枯竭城市,地级市以上的27个老工业基地中已有4个是资源枯竭城市(阜新、盘锦、抚顺、伊春)。铁矿石主要矿山如鞍山、大孤山、眼前山、歪头山等均处于矿山开采后期,矿业结构单一,缺乏接替资源。“预计未来10年,辽宁省现有35座国有重点煤矿将报废11处,资源形势令人担忧。”朱群说。
但是,在东北地区,新区新层系和老矿山“摸边探底”资源潜力巨大。历时12年的地质大调查和正在实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东北地区发现了500多个矿点、矿化点,发现了比利亚谷铅锌矿、幸福之路铜矿、岔路口钼矿、红花尔基钨矿、三道湾子金矿等一系列矿床,圈定了一大批矿致物化探异常和综合异常。据最新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结果,预测东北地区铜资源量1396万吨、金2848吨、铁407亿吨、铅+锌4109万吨、石墨65亿吨。
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的吕志成研究员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矿山危机程度高,找矿潜力大。2004年~2014年,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共实施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项目64项,新增资源量喜人,其中原煤23.7亿吨、铁矿石4亿吨、金118吨。除个别矿山外,多数矿山新增资源量达大型或中型规模。
重点瞄准两大成矿带,以目标为导向加强基础工作
“毫无疑问,当前东北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油气资源是重中之重。我们要瞄准新区和新层系,在大庆外围找大庆,在大庆深部找大庆。”沈阳地调中心主任陈仁义说,当前松辽盆地外围已经显示出不错的油气资源前景。 同时,沈阳地调中心还将结合东北地区的煤炭企业转型,实施煤—铀兼探和煤—油—气兼探,综合勘查,寻找多种资源。“在固体矿产方面,我们要重点瞄准大兴安岭和辽东—吉南这两大成矿带。力争把大兴安岭成矿带打造成全国的又一有色金属基地,把辽东-吉南成矿带打造成重要的黄金基地。”陈仁义对于东北地区的找矿前景充满信心。
陈仁义介绍,沈阳地调中心将选择重要油气远景盆地、盆山结合部位、关键构造带和重要成矿远景区,部署大量1∶5万图幅的区调工作。“找矿突破需要基础来支撑,我们要回归基础。但下一步部署的区调,并不是单纯的填图,而是要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为了实现什么目标?想要解决什么问题?”陈仁义认为,这样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工作,会为找矿突破指明方向,扫清障碍。
吕志成认为,加大老工业基地矿山和矿集区深部找矿,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东北地区危机矿山面积大,找矿经费投入不足;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低,区域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尚有部分地区没有覆盖,已有老资料也亟待更新;针对特殊景观区、深部隐伏矿找矿的有效方法技术尚未建立。这些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王宗起建议,围绕东北地区产业转型的需求,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同时,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黑土地都是宝贵的财富,应当统筹协调地质找矿与环境保护,实现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与综合研究。
促进地调与科研深度融合,在调查中解决重大科学问题
过去十多年里,东北地区实施了一大批地质矿产项目,在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远景评价、矿产勘查、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次会议共安排了18个学术报告,涵盖区域构造和深部过程,能源和固体矿产,重要成矿带、整装勘查区和老矿山,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等。与会的院士、专家们在交流成果的同时,梳理出一系列制约找矿突破的重大科技问题。如区域构造格架、区域成矿规律、深部成矿过程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铜金等重要类型矿种隐伏、半隐伏深部控矿因素和勘查技术方法组合优选急需加强;东北地区周边毗邻国家矿产资源丰富,超大型、大型矿床众多,与之相比,境内探明的金属矿床数量、规模均有限等。这些问题,都亟需进行深入、系统的科学和示范研究。
“不断分析总结地质调查与研究资料,梳理和解决地质找矿重大问题,指导勘查工作部署与找矿实践,是实现区域找矿新突破的有效途径。”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指出,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高度重视推进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有机融合和一体化,提出了“1+6”(地质所+六大区中心)、“8+6”(地科院及所属7个研究所+六大区中心)地调科研深度融合的模式,目的就是促进区域及地调专业机构走进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地科院所属的科研单位走进地质调查的主战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也指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坚持任务带学科的模式。地质调查任务要瞄准国家资源需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解决重大地质问题的科学研究要与地质调查任务有机结合,二者不能脱节,而是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样才能更多地出成果,出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莫宣学说,东北有中国最古老的地层,很多重大地质问题一旦解决对地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今后的科学研究应当找到东北地区的特色,梳理出最迫切的问题,充分发挥沈阳地调中心常年工作的积累和自身优势,与有关科研院所强强联合,避免科学研究的重复性和碎片化的现象。
“召开本次会议也是践行地调科研相融合的重要举措。今后要进一步挖掘地科院的科技人才优势和大区中心的区位优势,充分研讨在产-学-研-用项目链设置、人才联合培养、科技条件平台共建、资料信息共享等方面的途径,深入探索推进地调科研有机融合和一体化的长效措施,形成以专业为导向、合理分工、有机衔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王小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