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地质矿产史料记录了什么——
玉门油田井场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矿产领域的抗战是镌刻在民族抗战史上英勇、光荣、不能忘却的纪念,同样值得追忆、铭记和反思。
国土资源部整合全国地质史料研究力量,以从全国地质资料馆和部分省馆馆藏档案资料中整理挖掘出近8000档约10万件地质资料为基础,经过系统研究和精心挑选数百件地质资料组成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地质矿产史料展”,从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开采的角度,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罪行和野心,反映中国地质工作者在战前战时为民族胜利做出的重要贡献。这是一次成功的史证、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
这一次向社会公布展示的资料,来源以原国民政府地质调查机构及其接收日伪相应机构的资料为主,部分为全国地质资料馆接受捐赠、征集以及通过馆际交换而来的,还有日本投降时被禁止带走的各类资料、图书和金银宝石等物品。一部分资料上盖有国民政府经济部接收专用章,或者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图书馆章及个人捐赠章。这些资料清晰、完整,保存良好,多为我国现存仅有的珍贵资料,此次为首次解密并对外公布。
公布的资料涵盖中文、日文地质矿产调查资料,包括部分日文的矿山企业调查、开发以及劫夺接收资料。中文资料时间范围主要是1934年至1945年8月15日间,日文资料时间范围则从1895年一直延续至1945年8月15日。
日文资料记录了什么
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的日文资料数据共6000档。大部分是由侵华日军,如“关东军”、“中国驻屯军”、“华中派遣军”、“清水部队”、“独立步兵122大队”等,或与侵华日军紧密勾结的满铁、华北开发株式会社等所谓“国策公司”,以及他们联合组建的“国防资源调查部”、“乙嘱托班”、“华中铁矿调查班”等机构完成的。
资料内容种类繁多、翔实具体,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人民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可谓事无巨细。这点在地质矿产调查领域表现得极为充分,具体体现就是配合战争的策划和实行,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资源调查,每一个时期的调查都是为了扩大侵略、掠夺资源、收集与积累情报。这充分揭露了日本的战争阴谋,也是日本企图占有和掠夺我国资源的明证。
根据这次发布的地质资料信息产品,能够看出明显的时空特点:
记录甲午战争至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开展矿产调查”的馆藏资料共360档。资料显示,这期间,日本相继勘测了山东长山列岛、辽宁海城大石桥镁矿、山东淄川煤矿、辽宁本溪铁矿、辽宁辽阳铁矿、辽宁本溪煤田、台湾油田等。1920年, 日本编写了《支那矿业情报》,并利用欧战期间和之后西方列强无暇东顾的机会,向北满扩张调查并强占我国青岛及周边矿产资源。
记录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进行系统矿产资源调查活动的馆藏资料共479档。这一时期,日本在东北的调查活动更加疯狂,组织大规模的国防资源调查队,尤其在全面控制东三省后,进一步扩大了东三省地质勘查工作,开始疯狂的资源掠夺。此外,他们还加强了对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地质调查。
据资料记载,当时日本已不满足于勘测分散的个体矿产,而是从战略高度出发,开展了整体性资源调查论证,还绘制了满洲1∶10万图幅,制定了东北采金事业方策。其调查范围从矿产扩大到了水文领域,详细记录了在地质勘查过程中所发现的情况,包括地形、交通、水系、人口、经济、政治、治安和给水等方面,对未来日军阵地布设和取水提出建议。
这些资料进一步揭露日军开展军事地质工作,是为侵略战争的实施和延续提供地质基础信息。
全面侵华后,日本根据之前探查的资料,在华北劫夺我国矿山;在华中地区,由满铁等机构配合侵华日军组织了铁矿调查班,利用地质技术手段探查国民政府掩埋的工矿企业财产。
部分日文资料还记述了在调查过程中,日本受到八路军、游击队和抗日联军的袭击,导致调查队人员伤亡、物质损失、调查任务未完成等,报告所附图片包含了日军护送伤员的照片。在华北开发株式会社的《华北炭矿》系列报告中,多次叙述日伪占领的矿山遭受八路军打击。这也从侧面证实当时我军开展了频繁的抗日活动。
中文资料记录了什么
中文资料除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和原矿产测勘处的地质资料外,还包括江西、湖南、四川、新疆等省(区)地质调查所的资料。报告种类包括急就报告、地质简报、地质矿产消息、秘密参考资料等。谢家荣、黄汲清、程裕淇、郭文魁、李春昱、孙越崎、潘钟祥、徐克勤等老一辈地质学家的成果也在其中。
近2000档的中文资料记录了从1933年开始,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华中、华南和西部地区沿交通线和大江大河开展工作,特别是在战时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开展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找到了金矿、铁矿、钨矿、磷矿等重要战略资源,完成了中印公路等路线的勘测工作,为支撑战时经济、支持军民生活、募集抗战资金、保障战时交通生命线做出了突出贡献。
地质学自清末民初传入中国以后,很快成为自然科学中发展迅速、成果显著的一门。抗战爆发前,中国地质学界已经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令国际同行钦佩的成就,备受国人关注。由于它与抗战必需的各种能源矿业开发密切相关,地质学家也成为中国抗战科技力量中一支特别重要的队伍。
在抗日战争前夕,有关方面就开始积极开展资源准备。南京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原料与制造组在翁文灏、丁文江主持下,组织国内地质学界专家就中国矿产资源及其战时如何开发利用问题展开调查和设计,重点是煤、铁、石油及具有战略地位的钨、锡、锑等特种金属矿藏。
抗战爆发后,地质学家们将勘测矿产、开发地利以支撑抗战视为己任,对以前多为空白的西部各省开展精密测勘,调查了煤矿、石油、天然气及河流水力等工业能源矿藏,发现了大批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扩大了对矿藏储量的认识。
四川綦江、涪陵、彭水、威远等铁矿,“经过数度调查,供给了抗战期间四川所需用的铁砂”,为制造军火、机器、农具及各种器材提供了原料来源。地质学家还调查勘测了钨矿、锑矿、锡矿、汞矿等稀有金属及非金属矿藏,使之能源源不绝地生产并输出国外,换取外汇,当作抗战资本。偏僻贫瘠的西南一直肥料不足,昆阳磷矿的发现解决了农业增产的问题。
铭记,地质矿产史料展展出了什么——
此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地质矿产史料展展出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日本对我国矿产资源的觊觎与掠夺;二是地质矿产调查支持全面抗战;三是地质大师精神永驻。
觊觎与掠夺
“日本对我国矿产资源的觊觎与掠夺”细分为“日本利用地质调查作为武装侵略先行”和“日本对中国矿产资源的疯狂掠夺”两部分,共26张展板,从多个角度展示矿产资源极度匮乏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直接动因之一。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国内的矿产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求,很早就把侵略目光投向了资源丰富的中国。1927年,以陆军大将田中义一为首的新内阁组成以后,就有了侵吞满蒙的狼子野心。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中提出,“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蒙满,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以解决国内资源问题,特别是煤、铁、铜等重要矿产。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为转嫁国内政治、经济压力,缓解资源匮乏和市场狭窄的局面,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疯狂掠夺我国矿产资源。随着战争的扩大,其掠夺中国资源的力度呈现不断加大之势,以达到“以战养战、以华养日”的罪恶目的。据不完全统计,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的14年间,日本侵略者累计掠夺我国煤炭约10亿吨、铁矿约1.8亿吨、铜矿约150万吨,还有大量的非金属矿产以及铝、镁、铅锌、金银等矿产。这有力批驳了日本右翼势力肆意歪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
展板分“甲午战争至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七七事变至抗战胜利”3个阶段,展示了每一时段日本在华地质探查情况。
甲午战争至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非法设立的关东州都督府主要进行地形及地质调查,调查工作大多分布在辽东半岛、“北满”及内蒙古东部。《满洲产业调查资料》对此均由记载。这期间,日本霸占抚顺煤田,占据开发鞍山铁矿,建立昭和制铁所。
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期间,日本在东北开展资源调查的同时,将罪恶的触手进一步伸向我国热河、华北和东部沿海地区,还编制了《热河资源调查报告》,除记录矿产资源外,对农牧业、民风民俗及人类学也进行了详细调查。1932年,关东军与满铁勾结,成立“国防资源调查部”,对东北的煤炭、铁矿、石油、银矿等国防资源展开全面“调查”。“调查”人员由关东军秘密挑选,带班人员为陆海军高级将领,除此之外还有地质专业人员和知名理工大学教授。从1935年开始,日本“驻屯军”组织专门人员在我国华北地区开展大规模矿山摸底调查,为战时掠夺资源做足前置工作。1935年编制的绥远地区地质调查报告“兵要地质”部分就为1936年中日绥远作战提供了军事准备。
七七事变至抗战胜利期间,日本在占领区调查煤、铁等战略物资和金、银等贵金属,以达到“以战养战、以华养日”的险恶目的:日本华中派遣军特务部设立5个铁矿勘查班;在东北扎赉诺尔、阜新等地区开展油气调查;在东北地区开展湿地调查,以满足军事布防的需求;早在1924年就对我国华北地区五大河(永定河、子牙河、大清河和南、北运河)水文情况进行系统监测河流调查。1932年9月9日,日本侵略者强行与伪满洲国政府签订了《关于规定国防上必须的矿业权的协定》,使其掠夺中国矿产资源的行为合法化。根据这一规定,日本人可在“满洲国”领土内取得永久矿业权。
沉默的抗战
“地质矿产调查支持全面抗战”包括我国地质领域在战前准备和战时调查两部分。
抗战前夕,1934年编写的《湘鄂路沿线煤矿调查报告》和《长江下游煤矿调查报告》详细记录了中国地质工作者在重要交通干线开展的煤炭资源调查。《陕北油田调查报告及钻探计划》、《国防设计委员会陕北油矿探勘工作报告》介绍了陕北、四川等地石油天然气调查的过程。随着抗日战争临近,在湖南、广西、贵州等内陆省份找矿及建立新的矿业基地的准备工作步伐加快。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的战时调查阶段,地质工作者以“急就报告”、“地质简报”等快报形式及时提供战时所需矿产资源信息,特点是短小精悍,直接切入主题,用最短的篇幅说明哪里有矿、矿质矿量。当时的地质调查所辗转迁徙到重庆,一些地方地质机构在后方依然坚持地质调查。为加强战时矿产勘查工作,西南矿产测勘处成立,在谢家荣先生领导下,负责贵州、云南、四川三省矿产勘查工作,1942年改组为矿产测勘处,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资源保障。地质工作者同样不忘坚持地质科学研究:中央研究院地质调查研究所李四光坚持进行第四纪冰川研究并撰写了相关报告;中央地调所老所长黄汲清等人启动了中国地质图编纂工作。
1939年,国共合作的典范——玉门油田正式投入勘探开发。抗战期间,玉门共产汽油1303万加仑、煤油511万加仑、柴油近72万加仑,能加工生产润滑油、白蜡等12种石油产品。抗战时期川、甘、陕、新及宁夏、青海部分区域的用油皆仰赖其供应。
为保障战时铁铜资源急需,地质工作者发现了大批铁铜矿,并参与了汉阳铁厂(重钢的前身)从武汉到重庆的迁建工作。
1941年4月24日,我国地质工作者开始进行中印公路测勘,以实际行动支持中、美、英盟军反攻缅甸。当时只能依据1∶100万地图开展测量,在荒僻测量区测量一处,了解一处地形。中印公路从动工到通车共牺牲3万多人。在修筑过程中,中美联军与日军爆发了多次大规模战斗,最终打败了日军。通车后,平行建设的中印输油管也随之接通,石油源源输送至中国战场。同时,著名工程地质学家林文英组织完成了保腾公路的勘测工作,保障了生命线畅通。
在保障战时生产生活物资供应方面,当时的地质工作者除了在四川找到并开发大量盐矿外,还在云南、贵州、甘肃等地开展找盐工作。1938年,程裕淇等人开展磷矿调查,发现了昆阳磷矿,并试制磷肥。抗战时期,大后方被日军严密封锁,作为水利工程的先头部队,地质学家们加大水利发电工程前期调查,为后续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日战争初期,我国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军火物资,急需相当数量的外汇,加大黄金勘探与开发成为解决外汇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时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李春昱编写的《开采中国西南各省金矿计划》对金矿调查与开发做了详细规划。胶东军民在极其恶劣的战争岁月里,从招远玲珑金矿筹集43万两黄金密送党中央,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此外,据地质学家徐克勤在赣南钨矿调查报告中的记载,钨锡锑铅锌等矿产调查与开发也为筹措抗战资金做出了重要贡献。
陕甘宁边区政府高度重视地质调查与矿产开发,建立了专门的地质与矿业开发机构,组织开展了延长油田、蟠龙铁矿、瓦窑堡煤矿、渭北煤炭及石灰岩矿等地质勘查,找到了一批矿产资源。1939年至1944年的6年间,三边盐矿累计为边区提供食盐11.77万吨。盐矿开发不仅解决了边区200多万抗日军民的吃盐问题,还向边区政府缴纳税收3000余万元,换回了大量的急需物资,最高时对边区财政的贡献达到90%。毛主席称赞道:“定(边)盐(池)是边区的经济命脉,是中央第一财政”。1942年,他为陕甘宁边区劳模三边盐厂厂长罗成德题词“不怕困难”。
在日本对华掠夺资源的同时,中国军民奋勇抗击,《华北炭矿》系列专辑中有多次遭受晋察冀边区各部队以及武工队打击的记录。《坨里炭矿现状》(日文)报告对1938年12月到1940年2月日本侵略者连续遭受八路军16次打击的情况进行了描述。1945年8月,矿工配合八路军歼灭了盘踞在石圪节煤矿的侵华日军,解放了矿山。石圪节煤矿成为八路军接管的第一个煤矿。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开展地质调查过程中撰写的“野记”和“巡见记”也记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阻击日本地质调查与矿产开发活动的史实。
精神的守望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地质先辈以国家命运和民族利益为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开展地质矿产调查与开发工作,为抗战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实际行动表达爱国情怀。
1916年,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从英国学成归来的丁文江任所长,后推荐翁文灏担任所长。翁文灏是中国早期最著名的地质学家代表。抗战爆发后,他分别于1937年10月和12月发表《告地质调查所同人书》和《再致地质调查所同人书》,动员地质学家们寻找矿产资源、支持抗战。在第一封“书”中,他要求集中力量寻找国家急需矿产,并尽可能以简明扼要快速的方式提供国家开采;第二封“书”中,他说:“我们决不做敌国的顺民、亦不加入任何附敌的组织。科学的真理无国界,但科学人才、科学材料、科学工作的地方,都是有国界的。”“我所同人务必全体衷心爱国,切勿做汉奸,切勿附敌国,为中国做好国民,亦是为本所取到好名誉。”
我国地质界一代宗师、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和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章鸿钊(1877~1951),在抗日战争时期拒绝为日伪政权服务,在经济条件极端困难时亦坚决不向侵略者低头。
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1911年从英国学成归来后,于1916年与章鸿钊、翁文灏一起创办了中央地质调查所并担任所长。他深明大义,在民族危亡时刻,呼吁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936年,丁文江在湖南谭家山煤矿调查中不幸遇难。
地质前辈们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许多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吴希曾、王德森、林文英在野外调查时遭遇车祸身亡;朱森、计荣森、胡伯素、张沅凯、刘庄等因疾病与恶劣环境打击英年早逝;许德佑、陈康、马以思在科学调查时死于土匪之手。地质先辈们的业绩令人景仰,他们的精神激励后人。此次展览中,“地质先辈榜”展出了在全国地质资料馆有记载的从事地质矿产资源调查的专家、学者、学生等,共计390人。
反思,未来是什么——
对于这段历史,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国务院参事张洪涛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一次媒体座谈会上,他表示,目前公布的很多有关抗战时期的历史档案都反映了烽火战线上的民族抗战,但引发战争的本质原因却可以从资源的角度找到答案。此次公布的地质矿产史料,正是从资源的角度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动因。
历史,是曾经的显示,深邃且厚重。它既代表着事过境迁,又代表着警示和激励,还代表着未来的方向。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意思是说,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
诚如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地质矿产史料展”开展仪式上所强调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他说,回顾历史,纪念胜利,就是要铭记耻辱和伤痛,正确面对、全面反思这一人类浩劫,将和平的火种代代相传,永驻人间;回顾历史,纪念胜利,就是要牢记地质先辈们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不朽功勋,从他们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奋斗精神中汲取力量,奋发有为,开创未来;回顾历史,纪念胜利,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深刻体会蕴含其中的历史内涵,领悟激荡其间的意志气魄,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既不能执干戈以卫社稷,便应就本职努力,以尽匹夫有责之义”的担当精神,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
对于此次展览的意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资料馆馆长严光生认为,地质工作以及地质资料工作能够为社会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通过举办此次展览,不仅仅是发挥地质资料独有的特点,积极参与国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为这一重大活动贡献力量,还向年轻地质工作者和社会公众讲述这一时期地质工作历史,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蓄意侵略罪行,颂扬中国地质工作者为民族抗战最终取得伟大胜利做出的突出贡献。
备注: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对举办此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地质矿产史料展非常重视,除调动专门力量开展工作外,还组织多个层次的专家研讨会,涉及社科研究、国际关系研究、近代史研究、展览等领域。
此次展出的内容曾先后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及国土资源部机关举办过两次预展,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到场参观并提出修改完善建议。国务院参事张洪涛积极争取了国务院参事室的大力支持,促进了两个部门的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相关部门除挖掘整理全国地质资料馆的资料外,还派出调研队伍,专门赴部分省市进行资料搜集整理。
本次展览还得到了相关省(自治区)地质资料馆及延长油田、山东玲珑金矿、南京地质博物馆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支持,使展出资料更完整全面。
重庆北碚文星湾,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办公楼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