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国专家研讨雁荡山未来发展
专家们参观雁荡山博物馆
当地小学生接受地学科普教育
8月25日~28日,首届中国火山地质公园论坛在浙江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举行,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地质公园代表和相关人员160多人参加了论坛。这次以“合作、交流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论坛,为国内外火山地质公园在管理、建设、科研、科普等各领域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各位专家的发言和观点对我国火山地质公园乃至全国地质公园在发展、管理、科普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的火山地质公园非常完整地表现了中国火山的各个时代,包括了火山岩石的各个类型
我国拥有众多类型的地质公园,其中火山类地质公园是我国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地质学家、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陶奎元介绍,目前我国已建设21个火山地质公园,其中4个为世界地质公园,即五大连池、雁荡山、雷琼、镜泊湖;2个世界地质公园中火山作为主题之一,即香港世界地质公园(西贡园区)和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白水洋园区);已建设有长白山、腾冲、阿尔山、靖宇、涠洲岛、南京六合、西樵山、浮山、漳州、临海、大鹏湾、新昌、德化石牛山、山旺,以及汤山方山地质公园中的方山园区等15处国家地质公园。此外,还有一批很有价值和发展前景的省级火山地质公园,如浙江的仙居、丽水缙云等。
陶奎元认为,21个火山地质公园正好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喷发的火山和不同火山岩石类型,均具代表性与典型性,其意义与价值是十分明显的。而地质公园建设促进了地质遗迹保护,这为中国火山、火山岩地质地貌遗迹建立起了一份比较完整、极为珍贵的天然档案。中国火山地质公园涵盖了在火山学教科书或专著所研究的火山、火山岩地质地貌,其中有些景观属世界罕见。而且,这些火山地质公园使我国同时拥有从热带火山生态到寒带火山生态以及火山文化的景观。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国家地质公园评委、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会长陈安泽。他说,火山景观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由火山构成的景区数以千计,其中许多是国家级和世界级景区,如美国的57处国家公园中就有9处火山国家公园,其中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还是世界自然遗产。而我国与火山有关的景观中既有现代火山,也有古火山;既有以火山结构为主的景观,也有由火山岩石经外力作用形成的火山岩地貌景观;还有火山活动造成的文化遗迹及温泉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火山地学旅游胜地,为开展火山地学旅游创造了条件。
加强科普教育、科普解说系统的建设,是火山地质公园近两年交流合作的主题
地质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地学科普。作为中国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山地质公园正在成为我国火山地质知识普及的前沿阵地、地学专业学生实习的基地。而本届论坛上各火山地质公园形成的共识之一,就是将加强地质公园科普教育、科普解说系统的建设,作为近两年交流合作的主题。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代表陈远维在论坛发言中详细介绍了该公园地学科普工作的主要任务、工作原则、方法和措施。他认为,地学科普工作是发展地质旅游的基础,地学科普工作不仅增进了游客和当地民众对地学知识的学习,也培养了他们对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近年来,雷琼世界地质公园一直致力于其自身科普教育与科普研究,传播地学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开展防灾教育。例如,他们结合地质公园的地质条件等情况,开展地质灾害、野外活动等防灾、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教育,提高游客、居民的安全意识。他们还通过将科学和复杂的地质术语简化、地质变化过程配以动画和卡通插图注解等手段,让公众特别是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地质知识。同时,他们也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通过分享科研成果建立更紧密地联系。近年来,雷琼世界地质公园通过室内解说、户外解说、人员解说和宣传品加强了解说系统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香港世界地质公园在地学科普方面也做出了创新性的尝试。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协会副主席蔡慕贞介绍,为了进行广泛的地学科普,香港世界地质公园建立了火山探索中心、岩石学院、地质遗迹中心、地质公园学校以及史前故事厅等,来增加游客对于地学知识的认知度;他们还在学校、社区中心活动进行相关的培训来推广地学知识。解说系统也是地学科普的重要阵地,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的解说系统始终在不断更新,目前已经更新到了第四代,力求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文字来解说地学知识。他们不断地做调查,看游客是否接受新的解说系统,以求改善和提高。此外,他们还出版了不同版本的游客手册提供给不同教育水平的游客,建立了地质公园导赏员推荐、训练及认可制度,以及对青年代表进行地貌岩石保育培训。目前,香港地质公园已经有了地质指南、指导书以及电子课堂,并在全球首推“世界地质公园电子书籍系列”,公众可在网上免费下载。此外,香港地质公园还推出了独具匠心的地质公园特色的酒店和美食,将地质科普融入游客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来自台湾大学地质系的李寄嵎教授也介绍了台湾在地学科普方面的实践和做法。他说,台湾的地质工作者将台湾的矿物岩石化石标本全部数绘化后,为了地学科普推广,他们尝试着拍了两部40多分钟的纪录电影,并有中文、英文、日文三个版本,现在这两部电影已经成为台湾观光推广的重要资料。此外,他们还做了20多部科教短篇,供台湾所有的中学生免费下载。在过去的7年中,台湾举办了4届地质遗迹展,并分为初中组、高中组和成人组,而这已经成为台湾很多重点高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李教授还和他的同事花了3年时间搜集了数以百计的台湾各地的各种类型的岩石,并把它们裁成标本大小做成了一个岩石墙,现在已经成为台湾一个重要的地学科普基地。
地质公园的职责就是捍卫地质公园的品牌和精神,它的建设和运营要求很高的管理能力
管理与保护,是地质公园发展永恒的话题,也是本届论坛的热门话题。专家们的发言中,既有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委员和评委带来的最新的地质公园的理念和建议,还有世界各地世界地质公园建设的实践经验。
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的评委,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金小赤带来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最新的理念。例如,最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倡议》中指出,世界地质公园对于掌握当前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每个世界地质公园的岩石中都记录了以往的气候变化情况。在世界各地的构造活动地区,世界地质公园与当地社区开展合作,共同宣传地质灾害的风险,帮助当地人民做好应对准备,此外,这些公园还与采掘业合作,帮助确保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利用。通过在支持可持续经济发展的三个主题领域,即科学、教育和文化领域结合开展各种活动,世界地质公园增强了当地社区的权能。金小赤认为,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就是要使自己的工作最大程度地契合世界地质公园的理念。
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办公室主任郑元则从近5年来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迎接中期评估的过程中,通过对专家在评估期间口头提出意见的整理与分析,提出了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一是地质公园要有清楚完整的边界、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标识系统、旅游产品、宣传品也要有统一规范;二是应举办常态化的活动,保持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使社区更好地认同地质公园;三是地质公园之间特别是姊妹公园间应开展一些实质性的交流与互访活动;四是除了通俗易懂地展示本身独特的地质学知识外,还应融合自然、生态、历史及当地特色文化等内容,挖掘彼此间的关联;五是地质博物馆应突出本地的地质、生物多样性以及历史文化特征;六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提供多种语言的导游图、宣传册等材料,树立鲜明而有特色的世界地质公园品牌;七是有针对性地对地质公园导游、相关利益人开展培训,并根据其知识和技能划分相应的级别;八是针对不同层次的游客,考虑合适的教育方式,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应设立专门的科普教育项目。
除了理念上的沟通,专家们的发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管理”。来自马来西亚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专家易卜拉欣·库姆在发言中指出,地质公园的建设和运营要求很高的管理能力,各个公园通过地质公园网络进行资讯交流,要有独特的品牌和管理团队来建立共同的价值,中国在这些方面有很多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所借鉴。来自澳大利亚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世界保护地委员会委员大卫·纽森也这样认为。他说,无论是地质公园还是自然遗产地,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申报成功意味着会接受更严格的国际审视,这就需要管理制度要到位,管理系统要包括立法、技术和科学层面,确保列入后该区的服务、维修和保护素质。韩国国家地质公园委员会委员、韩国环境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李洙宰也认为,地质公园要有统一的管理框架,并且应该整合生态和地质等方面来研究更多的地质公园价值。
面积小、人口多的城市地质公园,大概最考验地质公园的管理水平了。英国的里维耶拉世界地质公园面积只有100平方公里,人口却有137万,是目前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中人口最密集的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评审专家、英国里维耶拉世界地质公园主席尼克·鲍威在题为《城市地质公园面临的管理挑战》的发言中,详细介绍了英国里维耶拉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团队的运作模式及其作为世界地质公园品牌监护人的角色,如何影响主要伙伴把地质公园融入他们的策略目标。他认为,地质公园的职责就是让所有合作伙伴来捍卫地质公园的品牌和精神,合作伙伴中包括市政、环境、社区等部门以及博物馆。
当地社区的支持对于地质公园发展至关重要,地质公园建设应广接地气
除了管理和保护,记者发现,在本届论坛上专家们多次提到的还有地方社区和当地居民对于地质公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
金小赤在介绍世界地质公园相关标准时,其中一条就是“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应促使地方社区和土著人民作为关键的利益攸关方积极参与管理地质公园;必须与地方社区结成伙伴关系,共同拟定和执行共同管理计划,并在其中规定当地人民的社会和经济需要,保护他们生活在其中的景观,保护其文化身份;建议所有相关的地方和区域行为者以及管理当局派代表参与管理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在规划和管理该区域时,除考虑到科学之外,还应结合地方和土著的知识、做法及管理系统”。他还特别强调,如果当地居民对于地质公园的管理和建设有任何意见和投诉,可以直接反映到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而且已经发生了这样的案例。这一点得到了李寄嵎的赞同,他认为当地社区的支持对于地质公园发展至关重要,地质公园管理者一定要重视。
为什么至关重要?原因在于,当地文化和居民不仅可以成为地质公园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也会成为挑战者。例如,来自波兰的国际地貌学家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彼奥图·米根教授在介绍他的家乡的火山地质公园时提到,他们也意识到,单靠火山遗迹不足引起一般游客的兴趣,必须尝试在本土资源上,糅合其他旅游产品增加吸引力。于是,他们把当地的文化、采矿历史、美食以及手工艺品等等都加入到了地质旅游中。尼克·鲍威也提出要将当地文化融入地质公园建设中,服务当地经济、加强基础教育。
更重要的是,土著居民是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一定要将地质公园的理念和准备根植到他们的内心当中,提高他们对于地质公园建设和发展的参与度。如果这些做得不好,就会带来很多挑战。例如,李洙宰介绍在韩国由于民众未能全面理解地质公园的意义和好处,不少市民仍然不情愿参与地质公园的活动,其中尤以环境保护为甚。部分人士则担心他们的发展项目会因地质公园而被取消或起变数,人们还经常将自然公园和地质公园弄混淆。李洙宰认为,对地质公园一知半解是主要威胁,尤其在地质遗迹保护方面。因此,韩国国家地质公园委员会近日制定了《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计划》以应对挑战,主要目标是投放几百万元资金以提升整体管理素质。蔡慕贞也在发言中提到,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目前面临的挑战除了游客对地质遗迹完整性的破坏,还有来自当地民众的抗议。
因此,地质公园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就要很好地将当地文化和原住民纳入进来,广接地气。而这,也是当地居民所期待的。正如雁荡山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林万乐在论坛闭幕式发言中所说的:“在这次会议上,大家都明确了地质公园要与旅游有效地结合,为我们的原住民、社区居民提供很好的福利,同时也可以很好把地学科普知识加以推广。”
我们说,火山运动是地球的呼吸。通过研究火山运动,我们可以感知地球变化的历史。而火山地质公园又是地质公园的重要类型,通过这次火山地质公园论坛,我们也看到了未来地质公园发展的理念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