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铁”地质调查所。
日本在华资源探查分布示意图。(根据1928年底图整理修编)
开栏的话
8月25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地质矿产史料展正式面向公众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的数百份史料,是在对全国地质资料馆和部分省馆馆藏档案资料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在整理挖掘出的近8000档约10万件地质资料中,精心挑选的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档案资料。这些资料,真实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地质矿产调查作为武装侵略先行,疯狂掠夺我国矿产资源,以供其国内工业生产和对外侵略扩张之需,达到“以战养战”、“以华养日”的政治、经济目的;生动再现了我国地质先辈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积极投身地质矿产调查与开发,为全面抗战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
以本次展览为基础,本版特开设《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地质矿产史料展》专栏,对展出的珍贵档案资料进行报道,以飨读者。
矿产资源极度匮乏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直接动因之一。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内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国内的矿产资源远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求。据1930年统计数据,日本原材料和能源的对外依赖度为84%,其中铝、镍、磷、铝土矿完全依赖进口,此外石油99.7%、天然气94.5%、铁矿石99.6%、煤85.1%、铅84.9%、锌66.9%。
“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蒙满,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这句猖狂的侵略“宣言”,出自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1927年,日本以陆军大将田中义一为首的新内阁组成以后,就有了侵吞满蒙的狼子野心,以解决资源问题,特别是煤、铁、铜等重要矿产。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为缓解资源匮乏和市场狭窄的空前压力,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疯狂掠夺我国矿产资源。随着战争的扩大,其掠夺中国资源的力度呈现不断加大之势,以达到其“以战养战、以华养日”的罪恶目的。
自甲午战争到日本投降,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帝国主义把地质调查作为武装侵略和掠夺我国矿产资源的工具,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地质矿产调查和兵要地志调查,为扩大侵略与掠夺资源收集情报。
日本在军事机关或在“国策公司”直接设置地质调查机构,或两者联合组建地质调查机构,最臭名昭著的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
日本在我国开展的地质调查工作可分为3个阶段:
自甲午战争至“九一八事变”:主要进行地形及地质调查,调查工作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北满”及内蒙古东部。
自 “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在东北的资源调查更加疯狂,关东军与满铁勾结,进行所谓的“国防资源调查”。同时,将地质调查进一步伸向我国热河、华北和东部沿海地区。
1932年6月16日,关东军参谋长桥本虎之助致电满铁经济调查会委员长石河信二,传达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于6月14日制定的《国防资源调查业务要领》,“此次调查之目的,对国防上所必需的铁矿、铝矿、石油及油页岩等展开第一阶段的调查,以便在第二阶段进行更为周密的调查”。调查人员由关东军秘密挑选,从1934年开始实施,1935年结束。
从1935年开始,日本“驻屯军”组织专门人员在我国华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矿山摸底调查,为其后的矿山掠夺及发动战争作准备。
自“七七事变”至抗战胜利:日本在占领区进行了煤、铁、金、石油等资源的全面调查。
在华中地区,自1938年开始,日本华中派遣军特务部设立5个铁矿勘查班,在日军武装保护下,开展了以铁矿为主的资源调查。
在东北地区,自1929年开始,满铁地质调查所沿东清铁路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带开始寻找石油,无功而返。1930年前往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进行第二次找油。1934年,日本满铁等公司及伪满政府联合组建立的满洲石油株式会社,在扎赉诺尔一带钻凿了数十口油井,多数见到油花。1940年,在扎赉诺尔的第三系煤田发现了石油,1941年钻井曾打到1000米深。
1938年,满洲炭矿株式会社还在阜新地区开展了调查,1941年见油,共施工105口油井,但始终没找到工业油流。日军还通过航拍、地面特务侦查等手段来获取陕西延长附近油田开采情况。
此外,关东军参谋部和满铁地调所等机构在东北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湿地调查工作,以满足军事布防的需求。日本侵略者还对我国华北地区永定河、子牙河、大清河和南、北运河的水文情况进行了系统监测。全面侵华以后,日本侵略者对黄河及其他水系的水文地质和航运情况开展了系统调查。
(资料来源于全国地质资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