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避风日子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赵 凡 发布时间:2015-08-06

 一

 


向南,再向东,当工区逐渐被台风占领的时候,“海洋六号”在700公里以外等待。

 


等待,对于大洋里的一条船意味着什么?我学会了两个词:滞航和漂航。前者指用能保持航向稳定的极低速度行进,后者指完全停船。两者的区别是,后者比前者晃动的幅度更大些。

 


  本航段首席科学家邓希光早就警告过我,不要在桌子上放任何怕摔的东西。事实证明,这完全是经验之谈。水杯、钢笔、眼镜、纸卷筒无数次地被强力摇晃到地板上,翻滚到找不到的犄角。

 


“浪淘风簸自天涯”,记者突然想起古人这句诗。外面,几天前那个让人迷恋的、灿烂的、美丽的、安详的海,完全变了模样。浓云密布下,海水从远处阴沉地、成卷地快速翻滚过来,拍打着船身,在船头掀起白色巨浪。

 


掌握行船方向盘的是每天三班倒的船员。日出、日落、风来、浪涌,高高的桅杆下,海的一切表情他们都熟悉,不熟悉的,反而是陆地的模样。

 


驾驶舱一角,一盆高挺的巴西木、一盆低矮的虎皮兰以及7盆生机盎然的绿萝,成为驾驶员和水手们今年大洋航行200多天少有的陆地记忆。花并没有特定的主人,大家看到土干了,都会去浇水。

 


这是7月31日,北京正为成功取得2022年冬奥会申办权一片欢腾,而大洋这边,船绕到台风的后面呈Z字轨迹,大家焦急地等它早早撤离,好返回工区。

 


 


避风时间,餐厅里骤然多了看电视的人。

事实上,电视机里放的不是电视,而是出海前带的录像片。今年,循环放的综艺节目是《一站到底》。船上的人笑着说,看了整整3年的《非诚勿扰》,也该换口味了。说归说,那个相亲节目在船上还是蛮得人心的。


算下来,记者离开北京才20天,最初的新鲜感、兴奋度逐渐消退。而船上大部分人已经离家出海100多天!


“海洋六号”人员的年龄段相对偏低,“60后”不超过5位,“90后”就有10多个,其他就是“70后”和“80后”。这样的年龄结构,容易产生两类问题:


那些单身的青年人,颜值高、人品好、大学毕业,就是没有时间谈恋爱,没有机会接触异性。一年200多天在海上,即便靠岸停泊码头,依然需要轮流在船上值班,真正能呆在家的时间就几十天,交友难,谈恋爱更难,谈成婚姻难上加难。


那些已经成家的人,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麻烦事、年长父母需要照顾的琐碎事,都是老婆一人担起家天下了,自己只能干着急,别提多内疚了。


就在几天前,负责重磁的湖北小伙子别路喜得千金。大伙一通欢庆祝福,为别路,也为在陆地平安的家人。


船长孙雁鸣告诉我,由于人手少,任务多,“海洋六号”出大洋的时间一直很长。目前广海局里已经考虑采取措施多为船员创造机会轮岗回家。



避风日子,也是学习的日子。


调查船汇集了各种大洋调查科考的仪器设备,自然每个航段都汇聚了不同专业各类学科的精英。从2011年起,“海洋六号”保持了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在离开工区的行船期间开设“海六大讲堂”。


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海洋矿产资源,有海上调查设备,有海山形成机理,有台风成因及应对以及海水环境变化。记者也为大家讲了一堂新闻课。


学习释放出的正能量,在杜绝小环境坏天气易生的负能量同时,强化了团队的凝聚力,拓宽了不同专业人的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