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挺进祖国最北端

——武警黄金三支队执行漠河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任务纪实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林琳 刘文举 杨玉良 发布时间:2015-08-03

 

 

 

 

 

柳睿荣 摄 

 

漠河,中国的最北端。在这里,放眼望去,狭长幽远的黑龙江顺流而下,隔江相望的就是俄罗斯赤塔州、阿穆尔州。漠河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每年无霜期只有90天,冰冻期长达8个月,最低气温零下50多摄氏度,今年6月还下了一场大雪,厚度达半米深。正如当地俗语所说:“6月雪,8月霜,10月一片白茫茫。”属于漠河的只有两种颜色——白与绿。



 武警黄金三支队四中队39名官兵,就在这片广袤的林海里执行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任务。他们顶风冒雪,横渡沼泽,把青春挥洒在了祖国最北端的土地上。记者近日随四中队区矿调小分队官兵翻山穿林,去探寻他们的故事。



 用忠诚把太阳迎进祖国



 7月18日凌晨2时50分,漠河中部西林吉镇,太阳擦亮了夜空,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蔚蓝的天空下迎风飘扬,显得格外庄重。四中队32名官兵已携装完毕,将兵分5组开展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任务。从营区到作业点,还有将近60公里的路程。



 大队长李伟介绍说:“四中队担负着黑龙江北部东马扎尔—老沟一带217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任务,平均每名官兵要完成7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9800个足球场的面积,每人每天平均步行12公里以上,差不多每个月踏破一双迷彩鞋。”



 2011年黄金部队调整转型,四中队官兵担负的任务由原来单一的黄金勘探转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面对从未担负过的新任务、从未接触过的新环境、从未面对过的新挑战,四中队官兵叫响“不畏艰险作风硬、苦练精兵为打赢”的口号,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这片广袤林海的每一寸土地。


 上等兵汪陇迪笑着告诉记者:“在这一带,见人比见动物还难,加上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力度加大,禁伐禁猎,就更没有人烟,蚊虫倒是多得很。”



 进入深山密林作业,官兵要全副武装,工程手套、防蚊帽、GPS等,把身体包裹得严丝合缝,防止蚊虫叮咬。



 “咯吱、咯吱”,深一脚浅一脚,战友们肩扛样袋在林子里穿梭。在林子里越走越深,空气也更加闷热,让人喘不过气。中队里流传着“四湿”:“早上露水打湿,中午汗水浸湿,下午样袋泡湿,还常常被雨水淋湿。”一天里,衣服基本没有干的时候。“我们天微微亮就出发,因为早上林间的温度较低,到了中午林间温度最高能达40℃,潮湿闷热。”中队长张亮告诉记者。

 “GPS指向的方向就是我们战斗的方向。”中队主任工程师李德新指着手中的GPS说。区矿调工作要求眼到手到,顺着GPS的指向,无论前面是高山、密林、河流还是沼泽,他们都要往前闯。穿梭在密林深处,每天行进十几公里,没有道路,没有信号,进山后就淹没在茫茫林海之中,全靠GPS卫星定位系统引导方向。为调查清楚这里每一寸土地矿产资源的分布,他们要采取水系、土壤、槽探、钻探等程序逐步勘查,目前四中队官兵主要担负水系和土壤采集任务。“水系采样要求必须水筛,但这儿的一级水系一般没水,每次取满3个样袋,找到水源再筛洗样品。”主任工程师李德新对记者说,“而且深山溪水冰冷刺骨,跑水系就意味着要跟它们打交道。”

 下午17时,太阳丝毫没有示弱的迹象,官兵们陆续来到集合地点,收拾好行装准备返回营区。这是大队长一天最幸福的时候,所有官兵都安全完成任务,离预定目标又近了一步。目前,四中队已完成160平方公里区矿调普查任务,发现1处金矿化点,2处异常矿化点。



 密林深处故事最动人



 提及密林深处的故事,官兵们最有发言权。



 “整理着装!”张亮下达命令后,官兵们迅速脱掉上衣,两人一组互相在对方身上搜寻着什么,这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原来,这是他们每天的规定动作——互相抓“草爬子”。草爬子又称蜱虫,毒性很大,喜欢钻进皮肤吸血,只要钻进去就不乐意出来,民间流传的方法是用烟将其烫出来,因为如果直接拔,很容易将头残留在皮肤下,长时间不取出,下雨阴天时会瘙痒难耐,也有可能导致森林脑炎,部队驻地每年都会有村民被咬致死,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可官兵们似乎已习以为常,不一会儿工夫,他们就找出了十几只草爬子。

 “这个时候算是少的了,四五月份,一个人身上就能找出20多个。每年出队前我们都会统一打疫苗,队里官兵没有一个没被咬过。”张亮告诉记者。

 

深山里,除了草爬子,还有很多“跟屁虫”,它们组成一支交响乐队,蚊子唱高音,瞎虻唱中音,小咬唱高音,三班倒,从山上开始就像一团乌云笼罩头顶,对官兵们实施疲劳轰炸。

 

在密林深处,老班长是大家的定心丸。工作区里,每个人都是开路人,山深林密,荆棘丛生,通视条件极差,“迷山”是常有的事。去年7月,下士李明亮、朱永安正在跑水系,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阻断了去路——GPS被雨水淋湿,出现了故障。

 下午17时,大雨继续,天空中不时划过闪电,发现两人迟迟没有下山,中队指导员王金星决定进山营救。班长孙佳飞主动请缨:“他们是我的兵,我进山。”于是,王金星带着孙佳飞、张鹏走进了林子里。

 

“当时李明亮的GPS能接收到我们的声音,但我们听不到他们的,所以我就叫他把最后一次所在位置的坐标发过来,我们过去找。”孙佳飞说。

 

发出信息的地点找到了,可人却不知所踪。原来,李明亮两人看雨势越来越大,天色渐黑,又继续往前走了。经验丰富的孙佳飞顺着周边走过的足迹找寻,顾不上打雷就往树上爬了5米多高,观测方向。“雨天云层厚,对GPS的精度会有干扰,而且当时吹着大风,我们互相喊话也听不见。”等找到了李明亮,已经是晚上19时多。

 

“当时又累又饿,快要绝望了,看见班长,顿时不知哪来的力气,飞奔了过去。”李明亮回忆道。

 

穿越时空的倾诉最相思

 

漠河很远,因为中队官兵平均回家路程3100公里,最远的将近5000公里,最近的到黑河也有680多公里,来回一趟平均要花上6天;漠河又不远,因为官兵们的心始终与家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扎根于祖国边陲,奉献在林海当中。

 最浪漫的事也是最平凡的事,特别是在深山密林里。虽然现在通讯发达,但是这项传统一直被中队保留了下来。据说,李伟就是这样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他的爱人也是一名黄金兵,他们的女儿宝宝今年已经3岁了。“我现在每个星期都坚持给宝宝写一封白桦情书。”李伟露出了他标志性的笑容。

 

李伟是一位老兴安,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16个年头。官兵们对记者说,这几年任务重,他真正和女儿相处的时间加起来估计还不到6个月。

 

“一声号令冲向雨雪风吹,八千里云月装满心扉,我们挺进兴安,融入苍翠……”正如三支队队歌所唱,四中队的官兵们,伴着大雪纷飞来到漠河,在万物青翠的兴安林海穿梭,又在千里冰封时离开漠河,年年如此,默默奉献、无私付出。在这里,橄榄绿与白桦林相互掩映,这群可爱的黄金兵用忠贞誓言、强军行动填补了大兴安岭地区大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填图的一个又一个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