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优秀青年先进事迹——中国地调局杰出青年事迹之二
葛伟亚:甘于奉献,争当地质服务社会的尖兵
来源:地质调查报
发布时间:2015-07-28
编者按:近年来,中国地调局系统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人品好,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群众公认的优秀青年。为宣传和表彰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展示当代地质青年的良好形象,激励全局广大青年立足本职、敬业奉献,特授予15名同志第二届“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称号。这15名青年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敬业的实干精神和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值得大家认真学习。当前,地质调查工作进入到战略性调整关键阶段,希望中国地调局广大青年以他们为榜样,认真贯彻落实局党组关于地质调查工作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胸怀祖国,锐意进取,立志成才,勇担重任,为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报将连载15名同志的先进事迹与大家共同学习。
葛伟亚:甘于奉献,争当地质服务社会的尖兵葛伟亚,男,197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地调局南京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副院长、党支部书记,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中国地调局地质调查技术监审专家,江苏省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地质调查计划项目3项和工作项目4项,发表论文50篇,出版专著2部,获中国地调成果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社科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南京市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优秀奖1项、中国地调局地质青年论坛三等奖1项。荣获国土资源部表彰,被评为中国地调局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地调局杰出青年、中国地调局优秀青年、中国地调局优秀共青团干部、南京市优秀志愿者、地调局南京中心优秀共产党员、地调局南京中心优秀职工,当选共青团江苏省委第十四次团代表,入选中国地调局高层次人才计划、中国地调局青年地质英才计划、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计划。
坚定理想 政治思想觉悟高
认真学习党建理论,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贯彻执行中央、国土资源部、地调局的重大部署,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地质调查事业,求真务实,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迎难而上,工作业绩突出。积极参加抗震救灾和抗旱救灾,获得国土资源部荣誉表彰,荣获中国地调局优秀共产党员、地调局南京中心优秀党员称号。
努力钻研 发挥专业技术优势 服务社会
“在一线追求理想,用奉献实现价值”。参加工作以来,长期坚持在野外生产科研一线工作,不畏困难,努力钻研,积极运用地质专业知识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民生服务。
主持“ 海峡西岸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划”计划项目、“东部重点城市群城市地质环境调查”计划项目、“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调查”项目,“海西地质环境调查综合研究”、“海西临港工业区工程地质调查”、“海西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划综合研究”、“丹阳城镇地质环境调查”等工作项目。作为副负责和技术骨干完成了“淮河流域环境地质综合研究”、“淮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淮河流域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5•12地震灾区芦山县地质灾害应急排查”、“4•20地震灾区井研县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等工作项目。工作中富有创新精神,成果显著。
一是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查明了淮河流域含水层结构特征、区域水循环条件及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从浅层水、深层水、微咸水三方面科学地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模式,研究成果为安徽阜阳市地面沉降防治及监测网部署、淮北市水资源管理和岩溶塌陷治理、淮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及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为2011年淮河流域应急抗旱找水打井提供了科技支撑。
二是深入研究了我国矿山环境开发存在的问题,将生态补偿机制引入到矿山环境保护中,提出了我国矿山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思路,为矿山合理开发保护提供服务。
三是系统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地质环境条件,编制了海峡西岸经济区1/25万地质环境图系并形成图册出版;系统开展海西第四纪地质研究,建立了海峡西岸第四纪地质标准剖面;系统查明海西重要港湾临港工业规划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系统查明海西沿海水文地条件,在水资源相对不均衡区找到了17处应急水源地。研究成果为海西沿海港口工业规划布局提供了地质依据,为厦门、福州等城市抗旱应急供水提供技术支撑,为海西经济区城市发展规划布局、重大工程建设与灾害防治、海岸带开发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四是积极探索研究小城镇地质环境调查,初步形成中央和地方合作“一起策划、共同出资、联合实施、统一监管、突出成果转化应用服务”的小城镇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模式及相应服务机制、技术方法体系,可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五是不畏艰险, 深入前线,应急救灾,为灾区人民服务。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积极响应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党组号召,深入灾区,参加芦山县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为灾后恢复重建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2011年初春,河南省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参加“河南抗旱找水打井行动”突击队奔赴灾区,开展找水打井工作,用夜以继日洒下的汗水换来了旱区群众饮用的地下甘泉。2013年“4•20”芦山地震发生后,积极奔赴灾区井研县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提出防治建议,用冒着生命危险的地灾调查换来了震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荣获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中国地调局地质青年论坛三等奖1项,获江苏省社科界联合会学术大会一等奖1项,获南京市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1项。
爱岗敬业 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
在任地调局南京中心团委书记期间,心系青年,编制南京中心共青团工作制度,强化团支部阵地建设;积极为青年成长搭建平台,创办“青年地学论坛”,搭建“学术交流、成果展示、能力提升、竞相奋进”的平台,提高青年人业务能力,促进青年成长;围绕重大节日,组织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获得中国地调局优秀团支部荣誉称号,被评为中国地调局优秀共青团干部、中国地调局优秀青年、南京市优秀志愿者、地调局南京中心优秀职工,当选共青团江苏省委第十四次团代表。
作为地调局南京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尽己所能指导职工工作,关心职工生活,解决职工困难,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精建强了一支专业队伍,取得了一大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地调科研成果。近年来,水环院共完成地质调查、科学研究项目60多项,共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5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3项,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1项。荣获了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系统北方四省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先进集体”、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中国地调局“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地调局“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地调局“优秀团支部”、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 “工人先锋号”、江苏省教育科技系统“科技创新示范岗”、地调局南京中心“先进单位”,地调局南京中心“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由于突出的工作业绩,葛伟亚同志入选了中国地调局高层次人才计划、中国地调局青年地质英才计划、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计划。在葛伟亚同志身上,体现出一个从事地质调查研究人员的优良品质,坚守岗位,不怕吃苦,耐得住寂寞,甘于奉献,不畏难, 重实干, 兢兢业业做事,实实在在做人,展现了地质调查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地质调查战线上年轻干部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