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中国地调局系统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人品好,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群众公认的优秀青年。为宣传和表彰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展示当代地质青年的良好形象,激励全局广大青年立足本职、敬业奉献,特授予15名同志第二届“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称号。这15名青年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敬业的实干精神和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值得大家认真学习。当前,地质调查工作进入到战略性调整关键阶段,希望中国地调局广大青年以他们为榜样,认真贯彻落实局党组关于地质调查工作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胸怀祖国,锐意进取,立志成才,勇担重任,为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报将连载15名同志的先进事迹与大家共同学习。
李丰丹:把梦想焊接在岗位上李丰丹,男,1980年生,高级工程师,现任信息工程室副主任,第六届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制图与地理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
都说人要有梦想,有梦想才有追求。李丰丹的梦想就是将前沿的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地质调查工作,在地质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加工与分析全过程的信息化中,解决一个个技术难点,让地质人员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综合研究,解决科学问题。
回顾多年的工作心得,他依然记得,2001年,当他还是一个本科生时,带着这种梦想、热情和渴望,进入发展中心实习时的那种兴奋和快乐。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他感谢主流程信息化创新团队的坚强后盾,感谢团队负责人李超岭研究员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指导,才能和团队其他成员共同成长;也庆幸自己的坚持,一直在“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这个岗位上为梦想添砖加瓦。
他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承担的角色也不断变化,从专题参与人员到项目负责,从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团队的核心骨干到处室副负责人,从见习生到高级工程师,从2011年入选中国地调局首批“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到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首批“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每次进步都感觉到了身上的担子重了些。
坚持就有收获
回顾多年的工作心得,负责或协助完成地质矿产调查、“863”等项目7项,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核心力量,推进了数字地质调查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的建立与实践, 并初步实现从二维向三维的跨越。在有关中文核心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3篇,作为主要作者出版《数字地质调查技术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等有关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技术方法研究的专著4部。
具体深入地开展了数字地质填图全流程、数字地质填图三维建模流程、数字地质矿产勘查全流程等关键技术研究。
作为主要起草人完成《固体矿产勘查数据内容与结构》和《DD2006-06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研制。以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为主线,突出数字化业务流程特点,以数据库为载体,用数字地质调查技术作支撑,重点研究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把数据库建设流程与具体地质矿产勘查业务工作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为建立最原始的、具有原创性的数据建库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形成新的工作模式。
在PRB理论从二维向三维扩展完善过程中,重点负责三维建模核心算法的研究集成、地质填图PRB 双重三维构模技术框架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集成,作为第二完成人编写了《数字填图系统三维建模技术流程操作指南》,在多个地质调查项目示范验证,为将来基于PRB数据的地质图三维建模算法在国内外地质填图中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基于云GIS架构的信息技术支撑下,研究地质成果零时差云发布流程,包括开展地质矿产“立体一张图”和数字填图非结构化数据集成服务技术研究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将来智能地质调查体系下基于位置的智能信息服务和三维成果发布应用积累了关键技术。
完善和发展了数字地质调查软件系统,开发数据综合处理、地质建模和建库的智能化工具,自主数字地质调查二三维GIS基础平台和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子系统等。
重点负责数字地质调查自主二三维GIS平台和应用工具研发,组织研发基于Android的移动GIS和面向各专业地质调查应用的GIS支撑平台,实现移动与桌面、二维与三维的GIS数据的一体化组织管理,开发集成了系列三维建模算法库和工具,为地质填图、地质三维填图与建模、矿产调查与勘查全过程无缝数字过程的实现和软件平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负责设计了数字填图系统空间数据库无缝集成、迭代建库的解决方案并开发实现了完整的建库软件工具,形成了与具体地质找矿业务工作充分融合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流程和工作模式,全面提供了对《DD2006-0 6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和《固体矿产勘查数据内容与结构》的支持。
在地质矿产勘查从野外到矿产资源评价(靶区圈定)业务流程信息化、集国内外主流储量计算方法的资源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一体化软件体系研究中,重点开发了资源储量估算子系统。储量估算业务流程与GIS、三维工具的融合应用得到了业务应用人员的广泛认可,作为主要职务作者申请了软件著作权,并在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以及国内大型矿业公司地勘队伍中广泛应用。
地调局重点业务建设工程“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是为地质调查人员提供智能服务的基础支撑平台,在其支撑项目的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作为技术骨干网格平台和信息服务框架的核心模块分布式结点门户、对等式结点管理器、资源同步管理机制的设计、开发、实验;参与分布式数据服务和网格门户的开发和部署, 参与开展基于网格GIS、工作流技术的铁矿资源评价网格计算示范应用。目前,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已提供空间信息的共享与一站式服务以及资源动态评价服务。
积极推进数字地质调查技术的推广应用,已在全国地勘行业得到广泛使用。
为了搞好软件体系研究和软件开发、技术支持工作,每年都到野外一线开展技术研究、应用实践和技术支持工作,多次到西藏阿里、青海等青藏高原地区、大兴安岭森林覆盖区以及矿区等艰苦环境中,通过野外现场应用实践解决关键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做到以最好的软件服务于广大地质人员。
作为主要推广培训教师参加的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培训班超过70期,培训人员超过7000 人次。一直积极推进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在各工业部门地勘单位、高校科研部门以及大型矿山企业矿业公司的推广应用,软件推广单位超过1000 家,超过15000 套。另外,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已在东盟十国举办多期数字填图能力学习班,主讲空间数据库建库等内容。
十多年的努力有了一些收获,相关成果获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1项、地质调查成果奖一等奖1项,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项、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信息化成果一等奖1项,发明专利3项,作为主要职务作者取得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说明研究成果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当团队2013年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并获“2012年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先进集体”,而我的个人付出在团队贡献中体现时,对我是莫大的鼓舞。
经验交流
李丰丹觉得有几点是必须坚持的:作为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用科技创新思维指导工作;作为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加班加点是常态,只有耐得住寂寞,吃苦耐劳,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待每一项任务,才能做到攻坚克难;只有积极参与团队建设,才能真正融于团队,提升团队创新精神和凝聚力。
目前,中国地调局新的发展形势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努力,积极智能地质调查体系研究,更加有力地支撑一些地质人员对地质信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