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值守:快速及时准确把握地灾信息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关凤峻
发布时间:2015-07-24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值守正逐步走向规范,已经完全杜绝了漏报,缓报现象也较少发生。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逐年完善应急值守工作流程,准确及时报告地灾灾情险情信息,为地灾防治应急处置提供信息,做好应急组织协调。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出台以来,地灾防治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加强,应急值守取得长足进步,应急值守场所、通信、人员普遍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普遍实行,信息报送速度和质量普遍提高。
搞好应急值守重在制度建设,各地要在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逐年逐步加以完善。要做到快速及时准确,要做认真细致的工作,要把在电脑上操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进行细化,编制出即便新手也能操作的工作业务流程。
信息上报首先要保证上报信息准确,对于应急值守人员来说,对灾情险情信息核实非常重要,越是基层的应急值守人员此项工作越重要。要考虑到群测群防监测员,甚至是地方基层干部,不一定都能准确描述灾情险情的情况,在询问了解过程中尽可能把握实际情况,客观准确的起草好上报信息。不要慌慌张张,不加思考,不加核实,听什么,报什么。
对灾情险情的定性,当然是越早越好,但一定要坚持在获得完整准确信息时,才能确定并上报。且不可情况不清,现场不明,怕耽搁时间,轻易给出结论。比如在尚不知是滑坡,还是泥石流时,用“地质灾害”表述就不会导致信息偏差,在后续报告中再明确到底是滑坡,还是泥石流。
应急值守值班人员,不但要有责任心,而且要足够细心,要努力做到上报信息文字不出错。这对一个人、一次报告应该说不难做到,但要要求所有应急值守人员都常年做到,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了。但再不容易也要努力做到这一点,近年来,各地都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使得上报的信息质量水平有显著提高,如在业务流程中详细细化、与前期报送稿件比对、层层严把审核等都是好做法。
应急值守是地灾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灾有关信息产生、发布的源头,各地要高度重视,特别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要领导重视。切忌把应急值守、信息上报简单看成是业务部门、事业单位的事,平时不检查、不过问。要坚持领导带班制度,要坚持上报信息审核制度,要做到重要信息亲自审核。要组织参与应急值守人员定期不定期对前段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努力把我国地灾应急值守工作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正规。
典型案例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影响人口约22.2万人。按照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办部署,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8月3日起,每日增派一名技术人员到国土资源部应急办参与应急值守,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各部门各司其职,集结待命。
时至8月3日18时,国土资源部将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提升到三级,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立即启动灾区实时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加密发布地震灾区地震和降雨可能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的预警信息,提醒灾区群众及抗震救灾人员注意防范。为了及时准确向国土资源部提供灾区技术资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连夜制作地震灾区鲁甸县、巧家县、会泽县的地质灾害一图、一表、一报告,并于8月4日凌晨送达部应急办,为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地灾隐患排查提供支持。
◆“喂,你好,是新干县局值班室吗?我是市局值班室,请问今天值班人员是哪几位?目前值班情况怎样?”……“好的,加强值守,保持联络”。这是江西省吉安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应急值班室每天必经的一个程序。
进入汛期以来,吉安市国土资源系统时刻绷紧地灾防御这根弦,加强应急值守,积极有效应对——
一是落实工作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带班、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实行每天随机查岗,及时了解和调度重要地灾隐患点情况,确保通信信息畅通,做到重要隐患监控到位。落实地灾日报和灾情零报告制度,不瞒报、不漏报、不错报。
二是强化责任追究。对值班缺岗一次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进行全市通报,缺岗二次的主要领导作出书面检查,缺岗三次的对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
三是做好应急准备。人员、物资和装备配备到位,如遇紧急情况,及时提请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开展应急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6月23日~25日,四川省达州市普降大到暴雨,个别地方大暴雨。达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吴业政高度重视这次降雨过程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一直在岗带班,对全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值守情况进行了电话查询。
吴业政抽查了8个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值守情况,经查询,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均在岗在位,绝大多数值守人员按照职责坚守在一线。但是,在查询中也发现个别地方防灾工作人员履职不到位,抽查了宣汉县君塘乡大垭村滑坡监测人员,通信畅通,在岗巡查;万源市八台乡一滑坡点防灾责任人电话无人接听。达州市国土资源局对这次查询情况进行了通报,并对下一步加强汛期值班值守工作提出了5点要求,切实抓好整改工作。
(范宏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