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谱写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篇章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典型经验(下)

来源: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5-07-23




  实施绿色勘查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

  近几年,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地勘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为切实做好地勘工作中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地勘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我们主动调整地勘工作部署,有序退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实施绿色勘查,努力实现找矿重大突破。

  一是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尊重群众意愿。在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环境脆弱和敏感地区,原则上只安排国家出资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质矿产勘查,查明的矿产资源作为国家战略资源进行储备,严禁社会资本进入。将地质工作的重点安排在生态环境适宜、群众理解支持、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勘查后具备开发条件及社会投资主体有意愿的地区。

  二是调整发展目标,优化地质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合理调整“十二五”地质勘查目标,科学制定“十三五”地质勘查目标;全面清理和调整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与自然保护区的重叠范围,突出柴达木盆地及周缘的东昆仑、柴北缘、阿尔金等重点地区。整装勘查区由16个调整为14个,并对其中2个的范围进行了调整;重点矿产勘查区由原来的33个调整为24个,并对其中9个的范围进行了调整。

  三是加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地质依据。加大1:5万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力度,进一步加强地灾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开展重点城镇、重点农业区多目标综合地球化学调查,在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带、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等地区,安排实施公益性基础地质类、多目标地球化学类、水工环类等综合地质调查,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地质资料。

  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勘查谁负责,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制定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努力做到依法勘查、绿色勘查。如在地勘工作定额标准中增加了草原植被恢复费,在勘查设计中要求设生态环境保护的专章,钻探工程选择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技术、选用环保泥浆等措施,尽可能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是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勘查区域进行调整,避让自然保护区。重点矿产勘查区由原来的33个调整为21个。其中大场—错尼金锑矿等12个重点勘查区由于涉及到自然保护区及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不再作为重点勘查区;锡铁山—全吉山铜铅锌煤钨锡页岩气等11个重点勘查区因部分区域与自然保护区重叠,通过调整范围退出了自然保护区。纳日贡玛铜钼矿、然者涌—莫海拉亨铅锌银矿因涉及自然保护区,加上外部环境问题影响,终止整装勘查区;大场金矿、沱沱河铅锌矿整装勘查区对其中涉及自然保护区的部分进行了调整。

  三是分类有序处置自然保护区内已有矿业权。对于由于历史原因已经在自然保扩区设置的探矿权、采矿权,按照尊重历史、稳妥有序的原则,采用依法依规、分类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置。探矿权、采矿权有一部分在自然保护区内,按调整退出自然保护区后的探矿权、采矿权范围予以延续;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探矿权、采矿权,停止勘查开发活动,探矿权、采矿权予以保留;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的探矿权、采矿权,在征得省林业部门及地方政府同意,满足环境保护等相关准入条件的前提下,可以继续开展勘查开发活动;未按规定时限提交延续申请材料的矿业权人,其探矿权、采矿权自行废止。

  四是坚持登记备案,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一方面要加强正面宣传,地勘项目安排前要充分征求地方政府的意见,对于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不同意实施的地勘项目,一律不安排。另一方面,要求各地勘单位、矿业权人须积极主动加强与各级政府的衔接沟通,主动向地方环保部门汇报环境保护方案。

  五是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强化生态保护监督管理。将生态保护作为项目考核的内容之一,并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信誉评价依据之一。执行“三同时”原则,即地勘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

  多方联动  大会战出大成果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2011年以来,陕西省坚持以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和重点勘查为抓手,主动谋划,周密部署,大力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地质找矿工作,地质找矿已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为地质找矿提供坚强的支持。为解决找矿突破遇到的突出问题,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地质找矿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通知》,明确了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的地质勘查投入机制,确定从2013年起,5年内每年从地方留成的两权价款中列支10%专项用于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并对取得找矿重大成果的单位和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二是多方联动,形成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科技创新、强化管理”原则,与财政、发改、科技部门形成合力、互联互动,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整装勘查实现找矿突破的实施意见》。注重发挥国土部门主导、所在地政府配合、地勘单位主力军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同时,修订并印发了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和监督管理办法,成立整装勘查协调小组,确保力量得到高效整合、各方优势充分发挥。

  三是以整装勘查为抓手,实现重点突破。为扎实推进整装勘查工作,陕西国土资源厅成立了15个整装勘查区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由厅领导分片包干并担任组长,整装勘查区所在市主管副市长、地勘单位领导人任副组长,明确职责、任务,责任到人。组织市局、地勘单位、技术专家,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指导,研究解决制约找矿突破的重大技术问题。

  为了保障整装勘查目标的落实,省厅与各市人民政府、各地质总公司签订整装勘查目标成果责任书,落实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地勘单位等目标责任;各市国土资源局与整装勘查区各探矿权人签订了勘查项目合同书,以合同形式约定探矿权人责任。

  四是及时调整工作部署,组织开展找矿会战。省厅在安排年度地勘基金项目时,预留5万米钻探工作量资金5000万元,支持找矿前景好的项目,促进好项目快出成果、出大成果。

  2011年以来,陕西省在煤炭、油页岩、钼、铜、金、铁、铷、萤石等矿种方面均取得重大发现,找到了陕西省规模最大的旬阳县棕溪铜矿、商南县光石沟铀矿床以及商州区刘家台特大型铷矿、华阴市华阳川特大型铀铌铅矿;再造一个金堆城的目标已经完成,小秦岭深部发现好的找矿线索,凤太矿田取得新的找矿成果;新发现凤县马蹄沟、文家庄金矿,镇安庙沟金矿,勉县张家河金矿,宁强县南沙河金矿,汉阴县坝王沟金矿,镇安县青铜沟铅锌矿等一批矿产地,为全面完成陕西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2011~2014年已完成备案的资源储量统计结果,截至2014年年底,陕西省 “358”目标完成情况如下:煤炭136.0亿吨,金金属量156.2吨,铅锌140.4万吨(铅97.7万吨,锌42.7万吨),钒140.3万吨,铁矿0.96亿吨,钼41.0万吨,铜14.9万吨,银860.4吨,锰648.6万吨,锑1.3万吨,钨0.24万吨,陶粒用页岩8953.5万吨,硅质原料矿219.4万吨,岩盐32.8亿吨,铝土矿、煤层气无新增备案资源量。五年阶段性目标任务中,煤、金、钼、铜、铅锌、钒等主要矿种能较好的完成阶段目标,铁矿完成五年目标的19.2%,但未备案资源量约有5亿吨,锑、银、锰、钨、硅质原料矿等5个矿种分别完成阶段目标的4.8%~39.1%。其他矿种估算资源量:煤层气372亿立方米、铝土矿2061万吨、钨1.5万吨。

  下一步,要调整地勘基金投向,支持一批有望形成大中型矿产地的项目;加大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发挥好勘查主体作用,扎实做好整装勘查工作;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工作质量。继续以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为突破口,以陕西省紧缺矿种、优势矿种为主要勘查对象,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矿产资源国际合作论坛为平台,进一步加大省内地质找矿工作力度,深化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推广“三新”(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深化“三保三治”行动,建设绿色矿业、和谐矿区,进一步提升矿业经济发展水平。

  良性机制 精心布局 提高找矿成效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


  重庆市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4年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阶段评估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一是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页岩气成矿规律研究成果显著,调查锁定重庆页岩气主要赋存地层,全市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12.75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2.05万亿立方米。页岩气勘探开发多点开花结果,市内布局勘查区块达到17个、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全市不包括参数井在内共完钻226口井,涪陵、彭水、永川共投产试运行127口井,建成年产能近37亿立方米,累计产量约21.55亿立方米。

  二是整装勘查带动固体矿产及地热勘查取得较大进展。2011年起,国土资源部先后批准设立了重庆市南川武隆铝土矿、城口锰矿、秀山锰矿3个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带动重庆找矿大投入、快发展、上台阶。武隆铝土矿整装勘查基本结束,新增铝土矿资源量1.16亿吨。城口、秀山锰矿整装勘查加快推进,预估能够新增8000万吨锰矿资源量。新发现巫山红椿—椿树包矿段,煤炭资源量有望超过1亿吨。在南方缺煤地区实现找煤突破。大足—铜梁锶矿勘查实现重大突破,已控制天青石资源量4500万吨,达到超大型矿床规模。全市地热成井142口,50个重点温泉旅游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建成首个“中国温泉之都”。

  三是基础地质工作稳步推进。加强地质科学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完成重庆铝土矿、铅锌矿、锰矿成矿规律和综合找矿预测研究,形成了一批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实现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率分别达到54%、28%,1:25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覆盖率达到52.2%,重要区县矿产调查扫面工作基本完成。开展1:5万重庆市都市圈城市地质调查,调查面积8848平方公里。圈定富硒土壤面积3600平方公里,发现了镉、汞、镍、铅、锌等重金属中重度污染区。

  重庆找矿突破行动取得显著的成果,我们的做法和经验是:

  一是良性的找矿体制机制,为实现找矿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南川武隆铝土矿整装勘查区的找矿成果重大,吸引中铝公司在重庆筑巢投资。国土资源部在渝设立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先导试验区,中国地质调查局投资1600万元在渝开展页岩气区域地质调查和资源远景调查,带动中石油、中石化以及华能、国开投等大型企业在渝加大页岩气勘探开发投入。

  二是精心布局、提前谋划,为实现找矿突破导航定向。坚持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相互衔接,坚持与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相互协调。重庆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等“四山”是重庆主城的“肺叶”和“氧吧”,规划严格限制在“四山”区域勘查开采矿产资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限制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加大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勘探开发力度。找矿勘查布局突出锰、铝土矿、岩盐、锶矿,倾斜资金、技术和项目,实现特色优势矿种找矿快速突破,配套重庆“千亿铝产业”、“千万吨盐产业”发展。

  三是资金技术支持,为实现找矿突破提供了坚强保障。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找矿勘查投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每年在渝投入资金3000万元左右开展战略性和基础性地质工作,导向作用明显。重庆市政府决定将两权价款和矿补费全额用于地质找矿,年均投入经费3亿元以上,已经形成“勘查促进开发、开发反哺勘查”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勘查找矿成效。注重自科研平台建设和核心技术攻关研究,注重引进先进管理和核心技术,注重借力引智推进找矿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下一步,我们打算继续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二是加大整装勘查力度。以城口、秀山锰矿整装勘查为重点,力争固体矿产勘查有较大突破。加大低贫矿石、共伴生矿产选冶试验研究,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做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继续强化区域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工作,努力推进基础地质工作成果的社会化应用。四是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找矿成效。健全完善重点项目过程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技术专家和专业技术勘查队伍的作用。

  多渠道投入  多模式推进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


  贵州省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充分发挥政府、地勘单位、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分步实施。以实施优势和急需矿种的整装勘查和页岩气勘查开发工作为重要抓手,通过会商、协调、指导、监督检查、评估考核等方式,实现政府、地勘单位、企业的联动,多渠道资金投入,全面推进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

  一是固体矿产资源找矿成果显著。贵州省煤矿、铝土矿、锰矿等优势矿种超额完成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新发现中型及以上矿产地37处,形成一批新的资源勘查开发基地。新增煤炭资源量118.93亿吨,在赫章县可乐、习水县桑木场、威宁龙街等地形成了多个大型煤炭资源矿产地;铝土矿新增资源量7.72亿吨,务正道地区铝工业基地初见雏型;锰矿新增资源量3.7亿吨,松桃地区锰工业基地基本形成;磷矿新增资源量70.21亿吨、金矿新增金属资源量213吨,进一步夯实了瓮福磷工业基地、黔西南地区黄金产业基地的基础。松桃道垞锰矿为全国探明最大的隐伏锰矿床,资源量超过亿吨,铝土矿、锰矿找矿成果为全国找矿突破阶段目标的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清洁能源勘查开发有力推进。页岩气方面,2013年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了以省为单元的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估算页岩气地质资源量13.54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1.95万亿立方米;设立黔北页岩气综合勘查试验区;在丁山地区页岩气勘探取得突破,有望成为继涪陵页岩气田之后中石化的第二个页岩气商业开发阵地。

  煤层气方面,资源潜力预测与评价成果显示,贵州省上二叠统可采煤层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05万亿立方米,煤层气可采资源量1.38万亿立方米。

  地热能方面,已完成4个地热资源整装勘查项目,总面积8332平方千米,共划分了41个地热水资源量估算区块,总面积2296.78 平方千米,探明地热资源量8280万m3/a。正在开展4个地热水资源整装勘查项目,总面积23600 平方千米。

  三是基础地质调查稳步推进。截至2014年,全省共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58幅,总面积72151平方千米;已完成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68幅,总面积3.128万平方千米。全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完成煤矿、铝土矿、磷矿、锰矿、铅锌矿、锑矿、铀矿等22个矿种的定量预测,大致掌握了22个矿种的资源家底。

  四是地质科技支撑进一步加强。对贵州省优势矿产成矿地质条件、产出区域和矿床赋存特征的研究成果,提升了对重要成矿区带、重要矿种成矿理论和成矿规律的认识。组织开展了12个整装勘查区战略选区研究,为整装勘查可持续开展奠定基础。钻深达3000米的中深钻探设备和深孔大口径钻探设备及工艺取得了突破,基本满足中深部找矿和页岩气、煤层气、地热勘查工作需要。

  我们的做法与经验是:

  一是积极探索,总结贵州省特色的整装勘查模式。如,贵州省务正道铝土矿整装勘查区(国家级)的“务正道模式”、贵州省铜仁松桃锰矿整装勘查区(国家级)的“铜仁模式”,黔东南凯里—黄平铝土矿整装勘查区(省级)的“凯里—黄平模式”。

  二是总结调整,深化推进找矿突破工作。明确地质工作资金投入渠道。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着力构建找矿突破工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统一实施监管,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加强服务与支持。

  三是积极支持,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为在整装勘查区取得找矿突出贡献的国有地勘单位配置了12个高风险探矿权,为国有地勘单位配置了1.6亿元的钻探和分析测试设备,有力地促进了整装勘查工作。

  四是认真谋划,常态化实施地质找矿突破工作。上一年度末要落实下一年度的找矿突破工作项目,并及时启动,滚动推进。

  下一步,建议国家财政对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进一步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找矿突破工作多元化投入机制建设;加快矿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对矿政管理法律法规制度的修改完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释放探矿权人的找矿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