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谱写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篇章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典型经验(上)

来源: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5-07-22




  自2011年10月国务院批复《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以来,我国各省(区、市)政府、国土资源部门高度重视,层层部署,构建了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多元化投资平台,调动各方积极性,使其投身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去,积极创新地质找矿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探索运用新的找矿模式、新经验,推动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本报将于今天和明天推出策划报道,将8个省份的典型经验与大家分享。

  加强基础  强化管理  重点突破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近年来,在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自治区按照“加强基础、整装勘查、重点突破、强化管理”工作思路,健全完善“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以整装勘查和集中勘查为抓手,以合作勘查为引导,以开放勘查市场为核心,创新性地开展“四个一批工程”。充分利用自治区地勘基金的拉动作用,激发和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不断开放地质勘查市场,加大探矿权投放力度,科学规划选区,优选勘查主体,扩大各类资金投入规模,建立了“政府投资引导、市场化运作、多方参与、滚动发展”的矿产勘查循环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了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有机衔接,加速推进了找矿突破,增强了内蒙古资源保障能力。

  2011~2014年年底,重要矿产累计总投入约202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27.00亿元,自治区财政投入37.41亿元,拉动社会资金投入135.59亿元。新发现大营、努和廷、钱家店、纳岭沟、皂火壕等7处大型以上铀矿床,新发现曹四夭钼矿、高尔旗银铅锌矿、扎拉格阿木铜矿、浩尧尔忽洞金矿、维拉斯托矿区锡多金属矿、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二道河铅锌银矿等一大批大中型金属矿床,煤炭、金、铜、铁 、铅、锌、钼、铀8个矿种新增资源储量已提前完成找矿战略行动确定的5年目标,银金属新增资源储量已提前完成找矿战略行动确定的8年目标。煤炭新增资源储量484亿吨,铁矿石新增资源储量10.42亿吨,铜金属新增资源储量为233.94万吨,铅锌金属新增资源储量为960.25万吨,钼金属新增资源储量为408万吨,金金属新增资源储量为192.21吨,银金属量属新增资源储量为2.10万吨,钨金属新增资源储量6.48万吨,锡金属新增资源储量4.26万吨,铌矿和钽矿新增查明资源储量9331.28吨,石墨新增查明资源储量259.66万吨。

  与此同时,统筹国家、自治区、盟市各级资金21亿元,开展各种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完成和部署1:5万矿产地质调查覆盖全区可测面积,1:5万航磁测量也基本完成,发现有找矿价值的物化探异常约千余处;完成1:10基础水文地质测绘61.55万平方公里,发现中型以上水源地49处和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井30眼,在缺水地区打井159眼。

  我们的经验与做法是:

  一是自治区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保障。明确了“加强基础、整装勘查、重点突破、强化管理”的工作思路,制定了优化勘查环境等相关配套政策,形成了国土部门全面实施、相关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矿产资源勘查。

  二是国土厅主动作为、地方政府协调联动。构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动平台,发挥盟市、旗县国土资源部门作用,明确地方政府、地勘单位和企业的责任。

  三是加强基础地质和综合研究工作,提高地质勘查程度。自治区为落实到2015年1:5万矿产远景调查工作全区可测面积全覆盖,加大本级财政资金投入,同时,统筹国家、自治区、地方政府各类资金,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填平补齐。建立内蒙古国土资源厅与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省合作机制,查清内蒙古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1:5万矿产远景调查工作程度,开展项目评估,提出双方合作项目部署方案。

  自治区积极开展综合研究工作,特别聘请院士专家作为自治区国土资源顾问和首席专家,成立高层次项目课题组,以此领军地质勘查、地质科研项目。截至2014年年底,本级财政累计出资20亿元,完成了42个综合研究类项目,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不断提高全区矿产综合研究水平,为自治区矿产勘查部署及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提交了多处大中型远景的矿产地和一大批可供进一步勘查的靶区。

  四是开放勘查市场、引入大企业开展找矿工作。总体安排上,遵循“两个规律”,实现“三个结合”,推动“四个一批”工程。“两个规律”是遵循地质找矿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三个结合”,即实现大企业的资本优势和地勘单位的专业优势的有机结合,实现地质找矿与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找矿突破与矿业权管理的有机结合。“四个一批”工程,即推出一批已结题地勘基金项目进行市场出让,遴选一批国家级整装勘查区重点突破,优选一批符合国家紧缺矿种、成矿条件好、矿业权情况简单的500~1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引进大企业开展集中勘查,推进一批盟市出资开展1:5万矿调项目。

  强化统筹 创新机制 主动作为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


  按照国家关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黑龙江省统筹部署,强化措施,合力推进,创新工作机制,坚持勘查投入多元化、组织实施规模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监督管理法制化,有效地保障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顺利实施,全省地质勘查工作继续呈现良好态势。

  一是高度重视,强化统筹,积极构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常态。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在国土资源部的精心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编制了工作方案,建立了工作机制,采取了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二阶段的总体目标,预计可提供新发现的矿产地15处,可获资源量:铜100万吨,铅锌35万吨,金50吨,煤40亿吨,钼50万吨,石墨矿物量2000万吨。但是,随着全国经济下行压力的逐步加大,黑龙江省经济运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把矿业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全省经济上行的重要路径,提出要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基础投入,加大全省矿产勘查公益性投入;激活矿业权市场,促进矿业产业布局调整,影响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建立全省地质勘查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努力改善地质勘查的外部环境。

  二是多措并举,鼓励勘查,积极助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发展。

  中国地调局、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分别与黑龙江省签署了合作协议,先后投资10余亿元,开展地质项目近百个,发现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找矿靶区和矿产地。我们以此为基础,一方面进行政府公益性投入,不断扩大找矿成果;一方面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全面拉动全省矿业产业经济发展。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建强基础地质信息平台。扩建全省地质资料馆信息应用平台和原始地质资料储存空间,健全公开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及时为矿业投资者提供帮助。

  发挥省级地质勘查基金作用。筛选出一批成矿条件有利、找矿前景广阔、易于开发的项目,纳入省级地勘基金平台,边投资续作、扩大成果,边寻求开发合作伙伴,共谋发展,共享收益。

  激活全省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在不断完善矿业权市场建设的同时,从以往国有出资地质勘查项目中分4批次、共筛选了192宗探矿权纳入省矿业权交易中心,进行招拍挂出让,成交89宗,成交价6.99亿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年初,向社会公布了黑龙江省矿产资源概况和勘查开发现状,以及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等。在此基础上,由省国土厅提供矿产资源、省发改委立项,联合推出一批产业项目进行一体化招标,着重搞好矿产资源就地精深加工,延长矿业产业链,发展省域矿业经济,目前取得显著成效。

  三是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积极构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秩序。面对新常态,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充分调动国有地勘队伍的找矿积极性。在今年开始实施的地质勘查三年专项行动中,采取了委托制和限制省内招标的办法,为省内地勘队伍留住“饭碗”。同时,由省政府与省各地勘主管部门签订责任状,将实施地质勘查专项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各地勘主管部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找矿激励机制,对取得重大突破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把关作用。成立了全省矿产资源勘查专家委员会,建立了全省地质专家库。实行“两个汇交”,即地质报告汇交和成果汇交;实行“两个验收”,地质报告验收和整体项目验收;实行“两个评估”,省国土厅、财政厅、审计厅、监察厅联合聘请有关方面专家对项目实施进行中期和终审评估。

  进一步完善勘查、开发监管机制。专门制定了《2015—2017年地质勘查专项管理的意见》、《黑龙江省地质勘查预算标准》、《关于做好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意见》、《关于规范矿业权协议出让的意见》、《关于严格探矿权申请在先出让的意见》,同时,联合省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优化矿产资源配置促进矿产品精深加工的意见》、《加强国有地勘单位持有探矿权管理的若干规定》。

  下一步,我们将扎实推进全省地质勘查三年专项行动,在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方面求突破,在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上有作为;在多找矿、找大矿方面求突破,在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方面找矿积极性上有作为;在积极破解影响和制约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难题方面求突破,在进一步规范秩序、创新工作上有作为。

  多措并举  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新格局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自2011年10月国务院批复《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以来,山东省高度重视,及时组建了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技术支撑机构,进行了层层部署,迅速掀起了找矿突破的热潮。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省累计投入地勘资金65.5亿元,完成钻探工作量570.8万米,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是重要矿产资源找矿取得重大成果。金矿新发现大型、特大型矿产地7处、中型矿产地13处,小型矿产地43处,新增金矿资源储量2080吨。莱州—招远整装勘查区跨入世界第三大金矿区,其中,莱州市西岭金矿、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莱州市纱岭金矿探明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三位。今年年初又在烟台牟平辽上金矿深部及外围勘查探明金资源量69吨,成为胶东东部唯一一例特大型金矿床。查明铁矿石资源储量26.17亿吨,超额完成五年目标任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8.52亿吨。蒙阴县常马庄、西峪两个金刚石矿区新增资源储量超过300万克拉。

  二是基础地质工作迈出新步伐。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1.9万平方公里,1:5万地球化学调查2.1万平方公里,1:5万重力调查7000平方公里,1:5万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2.0万平方公里,1:25万农业生态地质化学调查基本实现全覆盖,开展了全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圈定各类成矿预测区1151个。这些成果为山东省地学研究、地质找矿、土地资源管理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此外,公益性地质工作领域更加广泛。基础地质、找矿理论研究及重点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新进展。

  我们的经验和做法是:

  一是加强领导,统筹规划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质找矿工作,把地质找矿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谋划、部署和推进。

  二是创新机制,推进整装勘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竞争方式向社会公开出让探矿权,鼓励矿权、资金和技术结合,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支持有实力的市场主体,采用矿权转让、资产重组、兼并收购、股份制改造等经济手段,激发市场活力;继续深化探矿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程序,委托下放管理权限,激励国有地勘单位发挥主力军作用,对地勘单位承担的财政出资地质勘查项目,经勘查形成矿产地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以协议方式取得探矿权。抓重点,带全局,积极推进整装勘查,先后划定国家级整装勘查区2个、省级整装勘查区4个,并编制了矿业权设置方案,使整装勘查区探矿权科学布局,有序投放;坚持“四有”原则,即对有矿权、有找矿潜力、有经济实力、有找矿积极性的矿业权人,重点支持,对老矿山深部及外围探矿权实行申请出让制度;省财政还拿出2.5亿元资金,专项用于整装勘查区有找矿前景的地段,公开优选项目承担单位,为设立新的探矿权,更好地吸收社会资金奠定了基础。

  三是财政引导,形成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搭建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投资合作、国有地勘单位人才、技术与矿业企业资金、管理相融合的地质找矿大平台。

  四是依法行政,监管与服务并重。严格执行矿产勘查项目年检制度,对未完成最低勘查投入、无故停工半年以上、不按勘查实施方案施工等年检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一律不予办理探矿权延续及变更或转让等手续。

  五是科技攻关,加强理论技术创新。坚持“哲学引领、科技引领、市场引领、创新引领、生态引领”,形成了地勘单位、科研院所和企业组成的配置合理、协调发展的地质找矿科技创新体系;依托重大项目,部、省重点实验室、院士、博士后工作站,打造地质找矿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完善“人才+项目”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产学研战略联盟。

  回顾四年来取得的成绩,我们的体会是:政府重视,部门联动,统筹谋划、层层落实是前提;创新机制,发挥国有地勘单位(企业)主力军作用,推进整装勘查,实现重点突破是关键;依法行政,严格管理,加强服务是手段;依靠科技,加强人才培养、理论创新和技术攻关是动力;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降低商业性勘查风险,形成多元勘查投入机制是保障。这些基本经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

  以改革促突破  以创新谋发展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


  湖南省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从创新管理理念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

  一是领域得到拓展。近年来,湖南省地质工作由传统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向包含矿山复绿、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灾害地质、生态地质、旅游地质与地质遗迹保护等在内的大地质转换,并实施了一大批重要工程。

  二是新区实现突破。在一些大型复式花岗岩基内,发现了一批大中型钨、锡、铅锌矿床。“三下”找煤取得重大成果,攸县桃水矿区红层下、郴州永耒向斜西翼在F1大断层下新发现煤炭资源各超过5000多万吨。发现一批新的矿床类型。在郴州荷花坪矿区发现底砾岩型和层控型锡矿,在郴州水源山矿区发现风化残积型钨矿;在怀化淘金冲矿区发现细脉带型金矿。在页岩气勘查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花垣等页岩气勘查区块目前已累计实施参数井、调查井13口,成果显示湖南具有良好页岩气勘查前景。

  三是老矿焕发青春。前期16个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20~50年。积极探索部署了一批省级老矿山找矿项目,取得优秀的成果,水口山矿区又发现新的厚大铜矿体,香花岭矿区发现以锡为主的隐伏矿体10余个,湘澧盐矿、七宝山铜矿、万古金矿深部均发现新的矿体,新增资源量矿床规模都达到大型以上规模。

  四是任务提前完成。2011~2013年,不仅全面完成了三年找矿目标,还提前完成了部分五年目标、甚至八年目标。湖南省提交找矿靶区150处,新发现矿产地54处。新增332+333+334资源量(主要矿产):煤炭6.8亿吨,锰矿石3651万吨,铅+锌合计1135万吨,钨69万吨,锡30万吨,岩金150吨,铜22万吨,其他矿种勘查成果也十分显著。

  五是成果加速转化。在“公益先行、基金衔接”之后,加速“商业跟进”的步伐。对社会出资的商业性矿产勘查项目,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加强管理,促进勘查投入和成果突破,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在找矿难度越来越大、矿业市场处于低迷过渡期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唯有创新才能为找矿突破提供不竭的动力。近几年,我们在改革与创新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选择式找矿。紧紧围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总体目标,重点突出整装勘查和湖南省的重要矿产、优势矿产。同时,强调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两者并重。

  二是常态式立项。湖南省以往地质勘查立项采用集中式立项。今年,我们进行了改进,按照 “常态式立项”原则,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进行立项。项目选择以“小批量”为单位,“成熟一个上一个,成熟一批上一批”,改“集中式”立项为“分散式”立项,使得立项管理成为常态。

  三是一站式实施。按照以往的模式,勘查成果的转化过于滞后,跟不上矿业市场的步伐。我们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勘查类型、不同矿种和不同成矿条件等特点区别对待,地质条件简单的项目推进快速评价,将普查、详查一次性部署、实施;其他地质勘查项目在完成上一阶段工作后,及时开展野外验收,勘查成果好的,马上安排下阶段工作,减少报告提交与立项论证环节。

  四是捆绑式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找矿工作。勘查期间由承担勘查的地勘单位办理探矿权登记,勘查工作结束后国家收回探矿权。

  五是竞争式优选。优选勘查队伍,立项中提出“绩效挂钩原则”。公开招投标出让探矿权,优选信誉好、资金实力强的投资者开展商业性探矿工作,加速商业性探矿成果的转化。

  六是保姆式服务。对地勘工作提供全面的、高密度的支持。投入上平稳增长,除了积极争取部、局的支持外,湖南省投入到地质工作中的资金力争逐年增长。政策上重点倾斜,环境上特殊打造,上至部委、下至乡村省厅都看成自己的工作,努力为地质找矿营造宽松的环境。

  当前矿业低迷,各种投资锐减,地勘工作形势严峻。建议国家积极投入资金开展地质勘查工作,稳定地质勘查市场,一方面为国家储备战略矿产资源,另一方面维护地质勘查队伍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