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靠港生活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赵 凡 文/摄 发布时间:2015-07-21


大洋36航次第三航段船长孙雁鸣和首席科学家邓希光商量工作



全体接力搬运补给物品

  

  7月14日,早上7点,餐厅空无一人。还在操作间忙碌的大厨告诉我说:“可以开饭了,馒头在蒸炉里,米粥咸菜在外面。因为是在码头,大伙起床晚,你先吃吧。”

  像所有港口一样,关岛港口上也是碧蓝的海水、刺眼的阳光、红黄蓝白色吊车吊塔和不同形状规模的船舶。“海洋六号”静静地靠在海湾,一条出航水道仿佛在等待。

  两天后,人和船都会攒足精神再次起航。大海航行几十天,陆地的时光短暂而美妙,这种享受,对于船上的工作人员,来之不易。

  这是美国的军港,车辆、人员的每一次出入,都要经过严格检查。如果不是拿着证件委托专门的车辆拉出码头大门,大伙吃、住甚至散步,都不能离开这条船。

  外出的班车定点发出,定点返回。首席科学家邓希光介绍说,“海洋六号”制定了严格纪律,实行船机人员和科研人员双值班制度,全体人员进行了三班倒的分工,保证每天24小时出入舱口都有两人负责登记查验。临时党委成员轮流全天值班。

  甲板上彻夜灯光照明,雷达维修工作刚刚完成。

  二

  7月15日中午,补给的第一批蔬菜上船。听到广播通知,大家忙跑出舱门,一边搬运,一边喜悦。

  靠港的重要目的是补给。船长孙雁鸣介绍,今年“海洋六号”出征执行大洋36航次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航次共5个航段的任务,每航段约65人,出发时已经备足了各种物品,但有些东西是必须要依靠码头补给的,比如柴油、淡水和蔬菜瓜果。

  7月14日晚上10点半,“海洋六号”临时党委召开会议,主要定下了三件事:第一,最后一批拿到签证的人员即将登船,要做好房间安排;第二,各类垃圾处理,已经安排垃圾转运存储箱,一切按照规章进行;第三,分两批上补给货品。“明天上午和后天上午,广播通知所有人员帮助搬运。”

  

  每次靠港关岛,“海洋六号”都要拜访联络关岛侨胞联合会。这次也不例外。

  这段情谊,说起来要归结到2011年的一封信。

  在深海大洋进行科考,船舶补给同人员休整一样必不可少。补给点的选择要看岛屿位置、规模和货物丰富度。西太平洋的关岛和东太平洋的夏威夷无疑是科考区域内最好的补给点。但涉及美国军事基地,中国科考船要想靠港,非常困难。

  2011年,经过一番努力,“海洋六号”终于获得了在美国关岛和夏威夷“礼节性靠港”的许可证。但毕竟之前没去过,货物市场情况如何?人员休整是否能安全顺利?船长孙雁鸣心里没底。于是,他用中文给关岛侨联会写了一封求助信。

  获知情况后,侨联会非常重视,“海洋六号”一靠岸,一切都安排停当。那年,“海洋六号”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开放日”,关岛侨联会副会长姜凤带领当地华人上船参观慰问,科考人员与同胞们互动联谊,十分开心。此后,每次船舶靠港关岛,“海洋六号”总要走走侨联会这个异国“亲戚”。

  大家一见面,说个人的变化,说“海六”的成长,更主要的是说国家的发展。关岛华人4000人,侨联会以会员制形式将当地华人联合起来。 “现在通信发达了,和家人的联络并不难,但是‘海洋六号’是最特殊的亲人,祝福‘海洋六号’一帆风顺。”侨联会的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