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贵州凯里“2·18”龙场镇渔洞村崩塌灾害
在汛期,地质灾害高发地区都开始紧绷防灾减灾这根弦。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总工程师殷跃平指出,要高度关注这些年逐渐“露头”并日益凸显的“变异”地质灾害,尤其要运用高科技手段加强地质灾害精准化调查,尽最大可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山高坡陡、降雨频繁的西南地区,“变异”地质灾害正在逐渐“露头”并日益凸显
6月8日,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总工程师殷跃平告诉记者,在特大人类工程、气候变化、地震等诱发因素影响下,近几年“变异”地质灾害正在我国逐渐“露头”并日益凸显。
“变异”地质灾害,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地质环境和地质体的变异所导致的灾害,也包括由于地质作用和地质条件的变异所衍生的灾害。汶川大地震带来了地质结构的变化和山体的松动,在每年7~8月份的雨季,四川总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质灾害。特别是在植被非常茂密的情况下,对探视和早期识别地质灾害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如2013年的一次强降雨,成为都江堰地区有降雨记录历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超过地质灾害发生以前大家对发生条件的判断。
茂密的森林植被,复杂的山体构造,坡陡山高、降雨频繁,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高发的必要条件。而汶川地震破坏了地质结构,降低了山体的稳定性,则大大推动并增加了“变异”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2013年1月11日,云南镇雄果珠乡特大滑坡虽然只有20万立方米,却造成了46人死亡的重大灾难。
2014年8月27日,贵州省福泉市发生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起滑坡属于大型高速岩质滑坡,引发系列灾害链发生。经勘查,滑坡发生时,滑坡体猛烈冲击下方深水塘,约5万方积水形成类似海啸的高压水气流体,对小坝、新湾两个村民组造成破坏。这样的形态在国内非常罕见,令许多专家感到震惊,被总结为一种新的成灾模式。
“变异”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点,常规的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很难早期识别
殷跃平说,“变异”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点。
1996年12月2日,贵阳市主城区发生过一次2.6万立方米的滑坡,虽然体积很小,但却酿成了特大灾害,死亡人数达35人。据调查,那次滑坡为典型的基岩顺层滑坡,滑坡体下滑速度极快,时间极短,全过程只有5秒左右,后经计算,其下滑推移速度近10米/秒,为高速滑坡。显然,这样的突发性滑坡,如未提前预测,很难及时反应逃离。
此类发生在房前屋后的滑坡,滑动距离很短,一般不超过100米,因此,称为“视线内”滑坡。而另一种远程高速滑坡,则更加猝不及防。
镇雄“1·11”特大滑坡受灾的群众恰恰居住在地势平缓、人口密度相对高的沟口地带。滑坡虽然只有20万立方米,但发生时速度很快,人员来不及躲避和疏散,导致46人死亡。
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获取的影像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滑坡物源启动后,在快速运动过程中还对斜坡和沟谷的残坡积层土层发生碰撞和铲刮,不但携带了大量岩土体和碎屑物,还产生了大量烟雾、灰尘和响声,这种高位滑动具有“铲刮效应”,使滑坡堆积体增加到至少40万立方米,加剧了滑坡的危害性,是典型的高速远程滑坡。因为物源区根本不在人们防范的视线内,隐蔽性非常高,大大增加了防范和避险的难度。
地质灾害防治要跳出“视线内”调查,必须依靠高科技的调查手段和方法
殷跃平表示,最近10多年来,虽然我国已经开展过多轮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调查,但主要还是针对房前屋后的“视线内”调查,即,查出隐患点后,再动员群众进行避险避灾。“这样的方式,对‘变异’地质灾害并不适用。”
如镇雄“1·11”滑坡灾害村庄的房前屋后就很稳定,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但这次滑坡正好发生在久雨(雪)期间,坡体上有很多裂缝,降雨(雪)入渗到了滑坡体内,饱水性比较好,一旦滑坡启动,在水的作用下,就形成了高速滑动,而且还随坡随沟转了几道弯。应对这类“变异”地质灾害,必须按照地质工作方法,依靠科技进展,采用无人机低空摄影、高分辨遥感、雷达等空间技术和地面普查、轻型山地工程相结合的模式,加强集镇和主要居民点的地质灾害调查,才能有效防范。
记者获悉,国土资源部挂钩镇雄县科技扶贫工作启动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以“实行精准扶贫”为指导,以防治地灾为切入点和出发点,做了三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是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摸清了镇雄县域内地质灾害“家底”,开展了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对重大地质灾害点进行了补充调查和风险评价;二是指导编制了《镇雄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5-20)》。规划出6个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3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总体目标。第三,也是最“接地气”的,则是为他们安装了5套远程无线监测预警仪器、100个裂缝报警器,研发了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库,建设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大大提高了镇雄县的地质灾害应急预警能力。
开展地质灾害精准化调查与创新性综合研究,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殷跃平指出,目前我国地质灾害调查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应对“变异”地质灾害的基础理论和防灾技术还比较落后。
那么,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引领地质灾害精准化调查呢?殷跃平认为,加强地质灾害精准化调查评价的理论研究是今后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
针对“变异”地质灾害的隐蔽性、复杂性,首先要充分运用遥感、无人机、旋翼飞行器、激光扫描仪、物化探等“星、空、地”一体化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展地质灾害精准化调查与综合研究。
其次,要大力促进调查与研究紧密相结合,加强精准化调查评价的理论创新研究。在采集获取第一手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开展成灾模式和机理研究,获取特大人类工程、气候变化、地震等诱发因素的综合研究成果。
同时,还要提升调查成果为政府服务的能力,将区域调查成果按行政单元进行集成与综合,使其针对性强,简便实用。